生态文明新时代,尤其是共同富裕背景下,为了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农旅融合成为共同追求。但融合“这碗饭”并不容易吃:一些毗邻城市的村镇,虽有区位优势,可寸土寸金、空间有限,大项目难以落地、小项目又难成气候,加上农民不差钱,若发展不温不火,还不如进厂进城。
杭州下辖的萧山区,GDP在浙江名列前茅,常住人口数量冠居全省。过去,萧山素以工业见长,这几年,当地乡村游势头渐起,脉搏和方向也越来越清晰:抓住短途游市场,走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之路。乡村新业态中,会展、运动、康养等“泛旅游”经济同样欣欣向荣。
萧山是如何激活这些新业态的?农文旅体融合,又是怎样发挥各自功能?对于其他地区,又有着哪些借鉴意义?春暖花开时节,记者进行了深度采访。
从差异化入手找准自身定位
赶在正月底,楼中平揭开了“康养村舍”的红绸,随着天气回暖,这里将迎来一波客流小高峰。过去,楼中平一直专注于磁康养产业开发,这次回到老家,斥资将闲置农房改造成度假基地,索性还把总部也搬了回来。此举固然有乡土情结的成分,但更在于看重这里的产业氛围与未来前景。
“康养村舍”位于楼塔镇雀山岭村,这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据了解,“康养村舍”运营后,预计将带动百余名村民就业,首年即可为雀山岭村人均增加约3000元收入,集体经济进账100多万元。近些年,在招商引资与业态布局中,楼塔镇有意选商,围绕康养产业,促进彼此间相互粘合,店多自然聚市,人气日渐走旺。
与楼塔镇毗邻的河上镇另辟蹊径,打的是“研学牌”。镇里有红色文化基因,于是名为“九区军事”的拓展基地应运而生,重现多种真实战斗场景;且当地种植业发达,围绕几个重要节气推出相应体验项目。自然营地、探险乐园、民宿集群,一个个项目接踵而至。
走完河上,再赴戴村,一股运动风迎面而来,其整个乡域定位为“郊野运动小镇”。各类资源摇身一变,由此赋予新角色:林道成了健身步道和骑行道,鱼塘成了水上运动场,山与地的落差成就了滑翔伞基地,闲置场地被户外运动公园取而代之。
萧山南片有八镇,尽管本身山水相连、文化相亲,但都努力寻找着差异化优势,形成一镇一格调。以城为界,南片主打山水村落,东片多为平原,则突出田园和围垦文化,一南一北,各有千秋。
在萧山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国明看来,论山水和景区资源,萧山或许难有优势可言,可若牢牢抓住本地客群,尤其是年轻白领、亲子家庭和商务团建的短途游,就能扬长避短。这些目标消费群体大多追求个性化、多元化、时尚化,因此产业形态上也必须满足这些需求。
“树立独特定位,是为了让产业形态、客户群体更清晰,当然也不是非此即彼。在单个项目内部有侧重、也有融合,比如康养也需要有研学、有运动等;而外部更需要串点成线,不同业态有竞有合、联动发展,形成区域协同,也让业态更丰富。”田国明说。
换种方式激活农业经济
傅临产过去从没想过,一丘田能有啥看头。可自打去年,村里因为稻田一炮走红,这才让他恍然大悟,竟可以这样“卖风景”。这不,收完稻子种麦子,绿油油的麦浪如今又化身“网红打卡点”。一到周末,“村里堵”成为新常态。
傅临产是临浦镇横一村的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走红前,横一其实已经小有名气,村里有片古柿林,但也仅限于那里,很难留住人,大部分田里种苗木,没什么看头。去年,得益于“非粮化”整治,苗木退出舞台,良田终于变粮田。可光种粮比较效益低,得蹚出新路来。
为此,镇里请来设计师和运营团队,将零散土地打通,一片难得一见的千亩稻田横空出世。点石成金,妙笔生花:鸭舍成了咖啡屋;机耕路成了跑步道;过去破旧的管理用房被改造为研学空间、烧烤吧;水渠上面铺轨道,小火车穿行稻田,一张票15元,几分钟便能进账。所有变化,让村民大开眼界。
“自从去年国庆节开园至今,游客就有十多万。人气就是财气,眼下,不少村民有的准备开民宿,有的计划搞农家乐,还有的搬出了土特产,大家都能找到生财之道。”傅临产兴奋地告诉记者,作为杭州首批“未来乡村”,横一的未来正加速到来。
横一村的丰收田也是“风景田”,而楼塔镇大同二村难以复制成功经验,这里梯田山缺水,难种水稻。但禾伙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玉生初遇这片山坳便一见倾心,断定这里是自然研学的绝佳场地。去年,名为“野孩子自然部落”的项目呱呱落地。
“禾伙人”的老本行是国外游学,疫情后“转内销”做研学。对于这片荒废多年、只能稀稀拉拉种点菜的山地,王玉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让每一个劳作环节都能成为自然教育、农耕体验和文化传播的活动,180多亩的园内,全年可以种数十种农产品。
“单从一产效益而言,种这么多产品,无论是效率还是效益,完全收不抵支,但通过个性化定制的企业团结、亲子游服务,保证了全年可接待游客,价值天翻地覆。有了稳定客流,无需忧心销售,还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因为其中附加了服务和体验。”王玉生的最新计划是联动周边农户,由他们来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
如今游完乡村,大家也无需往后备厢搬农货,定制套餐在萧山蔚然成风。萧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夏利明认为,乡村是最佳的营销体验场,萧山本土农产品量都不大,只凭借数量难以体现价值,但通过与餐饮美食、旅游商品、健康养生、休闲农业、郊野运动等不同产品体系嫁接,可以带来全新的价值,因此不能简单算“一产账”,得算“综合账”。
体育运动注入乡村活力
很多乡村资源其实大同小异,如何让游客始终保持新鲜感?在萧山,体育运动可谓“点睛之笔”,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袤乡村堪称天然运动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地方组织越野赛、登高节、自行车赛、亲子帐篷节、水上嘉年华等赛事活动。
许申宝是戴村镇农业农村和旅游发展办公室的主任,作为“85后”,他就十分推崇运动这一产业。“现在,孩子要劳动教育,大人要在繁忙工作之余放松心灵,老人同样希望迈开腿。一家老小远途游不现实,一脚油门到近郊运动,可以说走就走、去了又去。”
最近5年,戴村体育类固定资产累计投入就达到8.3亿元,其中社会资本超过两亿元,极大地提升了基础配套和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引入,该镇游客数量从2018年的75万人次,到去年几乎翻一番。与运动配套的餐饮业、民宿业,发展尤为迅猛。
在萧山区文旅局副局长周效初看来,体育是个富民产业,带动力、辐射力都很强,政府强配套、办赛事、打品牌,主体和农民可以参与创业致富。共同富裕新背景下,体育不仅可以让农民钱包鼓起来,更是一种普惠性公共服务,让农民精神富起来、生活美起来。
记者发现,体育在萧山早已跳脱竞技范畴,内容越来越丰富:徒步骑行、山地越野、自驾营地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插秧苗、割稻子、捉泥鳅等,也可变身赛事;当然,也有专业化赛事,以及配套的装备、俱乐部等,正在形成产业链条,瓜沥镇即为典型代表。
与戴村不同,瓜沥的山水资源相对缺乏,但区位条件更突出、企业资源更丰富。该镇老百姓酷爱武术,几乎村村都有队伍,每年还举行“武林大会”。今年,瓜沥就将承办杭州亚运会武术和卡巴迪两项赛事。此外,“棒球小镇”也在这里拔地而起。
棒球是当下世界第三大运动,但在中国依然相对小众。仅用了3个月,在一处70亩的存量旧厂房上,杭州市首个标准棒球场“蝶变出圈”,成功举办了全国联赛。锋芒初露后,赛事效应仍在持续,这里跻身为“国字号”的棒垒球训练基地。
据棒球项目负责人高怡宁介绍,未来,瓜沥将探索“体育+赛事+旅游”的功能融合,让更多老百姓参与其中。眼下,已有不少本土企业家出资成立棒球俱乐部,瓜沥镇和东恩村等也陆续组建队伍,棒球文化一夜之间风靡瓜沥,未来前景更是不可估量。
萧山人素来敢闯敢拼。立足新时代,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领域”试点,萧山再出发,通过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尽管杭州亚运会还未开幕,但场馆之外的萧山乡村早已动了起来,演绎出“亚运经济”与“美丽经济”交相辉映的协奏曲。(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