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双奥之城”农事兴

——京郊大地乡村振兴开新局

2022-03-21 19:31:41    农民日报

美丽乡村的胸膛里,“双奥之城”怦然心动!

不久前,举世瞩目下,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高水准的精彩盛会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底气,也彰显出首都北京一流的工作水平。

建首善自京师始。首都工作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历来具有指向性、代表性,方方面面都要争创一流,乡村振兴亦不例外。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北京要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京市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个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京郊农村,最突出的短板依然是首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知重负重,砥砺前行。过去一年,北京深入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路举措,突出抓党建、强落实、转作风,锚定“开好局、起好步、大干2021”的86项重点任务目标,办成了一批大事、办好了一批实事、办妥了一批难事,首都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春日时节,农田透新绿。记者走进京郊大地“望、闻、问”,在喜人的春色中感受着北京乡村振兴的澎湃脉动。

 

服务大事

——胸怀“国之大者”,抓要害、压责任、夯基础,农业生产实现逆势上涨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召开全国两会,迎接党的二十大……作为首都,北京大事不断、喜事连连。办成这些大事不容丝毫有失,北京担负着重大而艰巨的保障服务任务。

“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关乎‘国之大者’,是必须全力以赴履行好的职责。每次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对我们来说都是光荣政治任务,也是对工作水平的直接检验。”去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参加政党协商专题座谈会上如是说。

在众多服务保障工作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基础,也是关键。过去一年,北京共完成5次重大会议和活动的保障任务,持续实现了质量安全100%合格的目标,累计供应农产品21万多公斤。北京农产品应急保供能力在一次次重大考验之下不断提升。

事实证明,尽管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业”的典型特点,但“小农业”不容小视,关键时刻能供得上、供得好,为首都发展作出了应有的重要贡献。

“小农业”能办大事情的背后,是北京切实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夯实全市农业生产基础。过去一年,北京紧紧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党政同责,层层压实责任,推动涉农区和乡镇更加重视农业。

守牢首都耕地保护红线。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区、乡镇、村四级“田长制”,并在全市全面推行。同时,积极探索农业农村部门和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共同保护管理农田的制度创新。全市以总田长令的形式有力推动重点任务,全年落实复耕复垦地块35万亩,完成撂荒地恢复种植16万亩。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回头看”和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加快补齐耕地数量缺口,严格执行“农地姓农务农”。

持续提升京郊农田质量。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在顺义区,新建的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配套节水灌溉设施,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40%。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京郊农田变良田,而且助力北京农业节本增效。

引领全国种业振兴。第二十九届北京种子大会升格为中国北京种业大会,突显“种业之都”影响力。全年共有243个新品种(新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位列全国第一。组织开展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联合攻关,“沃德188”“沃德158”两个肉鸡新品种实现了我国白羽肉鸡核心种源新突破。完成《北京市种子条例》立法任务,为种业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任务,开展4类特有种质资源保护。完成全市设施农业良种更换,推广500多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种业保障。

不断强化首都农业科技支撑。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平谷区获批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通州、顺义、大兴、房山等高效设施农业试点片区建设全面启动。深入实施“千名科技人员进千村入万户”活动,北京农业科技大讲堂成功上线。

得益于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举措,北京粮菜生产得到有效保障,全市农业生产连续两年实现增长。其中,2021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3.7%、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夏粮生产丰收受到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20.1%;年末生猪存栏量59.0万头,比上年末增长83.5%;设施农业播种面积46.8万亩、实现产值57.9亿元,分别增长7.5%和15.7%。北京农业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

粮食生产要年年抓紧。今年,北京将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实现166万亩耕地保有量全部落图落地,全面组织实施种业振兴实施方案。同时抓好稳产保供,确保粮食产量不下降、质量有提升,蔬菜自给率提升到16%以上。

 

办成实事

——心系民之所盼,整环境、兴产业、促增收,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整洁的街容街貌,充满诗情画意的荷花池塘,鲜艳夺目的分类垃圾桶……走进海淀区上庄镇罗家坟村,处处都是景。像这样的美丽乡村,在海淀区比比皆是。经过3年攻坚,海淀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收官,并取得优异成绩,今年1月,海淀区被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荣誉更归功于北京驰而不息的美丽乡村建设。过去一年,随着“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深入实施,有950余个乡村完成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乡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99.4%,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平原地区村庄和75%的山区村庄实现生活取暖“无煤化”。

村庄美起来的同时,京郊农民也在通过多种途径迈向共同富裕。过去一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就业带动、产业联动、资源撬动、帮扶拉动”,出台促进农民增收20项扶持措施;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出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若干措施,2021年累计帮扶3.79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吸纳4万名农村劳动力在本村就业。

“真没想到,在外面打工十几年,50多岁了我还能回到村里上班,工资不低还有五险一金。”门头沟区炭厂村46岁的村民陈永利,在村委就业保障委员的帮助下成了一名护林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炭厂村原本是个低收入村,通过几年的市区帮扶,全村摘掉了穷帽子,吸引了不少像陈永利这样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就业。

越来越多的致富故事正在京郊上演。为巩固好全市脱低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低底线,北京自去年开始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专项帮扶行动,制定“一村一策”产业帮扶方案。一年来,已有28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了“消薄摘帽”。

从薄弱村到普通村,产业振兴大放异彩。自北京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深入实施以来,先后打造了十余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千余个精品观光采摘园、近万家民俗乡居。2021年,全市农业观光园1009个,实现总收入18.4亿元,增长19.4%。实际经营的乡村旅游户6793户,实现总收入14.1亿元,增长48.4%。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北京市坚持培育本土人才与吸引返乡人才相结合,2021年全市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2万人次,举办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和“创业北京”乡村振兴专项赛,表彰资助28个优秀乡村创业人才。同时打通高素质农民申报农业专业技术职称“绿色通道”,有9名农民获得中、高级农业技术职称。一大批乡村人才在京郊创业富民,各显身手,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

真招实措下,北京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1年,北京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3303元、同比增长10.5%,增速领跑城镇居民2.7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降至2.45∶1。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指标愈发健康。

改善民生无止境。今年,北京将完善结对帮扶机制,消除1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促进京郊农村共同富裕。抓好乡村建设,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实施第三批800余个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乡村全面振兴样板村。

 

解决难事

——发力改革创新,健体系、强党建、提能力,推进乡村治理上台阶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以更大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2022年1月,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北京三农工作的总要求,并强调要“充分认识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意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跃上新台阶,并非一蹴而就,关键还得靠改革创新。过去一年来,北京农业农村战线践行“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改革抓机遇、促发展,扫清了障碍、打通了难关,向着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又挺进了一大步。

2021年5月31日,北京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市级农业农村部门“1+3”架构正式形成,随后还指导各涉农区完成了相应改革。与此同时,全市农业综合执法体系逐步健全并有序运行,委局所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也顺利完成。体系进一步健全、职能进一步明晰、资源进一步优化,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夯实了组织基础。

今年春节期间,“门头沟小院”成为广受市民追捧的乡村民宿游目的地,节假日期间预订火爆,可谓“一院难求”。作为京郊民宿的新起之秀,“门头沟小院”得益于北京深化农村改革,探索适合大都市的农村土地管理模式。

在京郊,宅基地问题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021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各区出台宅基地及建房管理政策文件,建立乡镇宅基地及建房联审联办机制,深化大兴、昌平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同时,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引领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促进积极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增收。目前,10个远郊区已盘活利用9000多处,并涌现出“门头沟小院”等一批成功案例。

事实证明,解决村里的“麻烦事”,办好群众的“烦心事”,需要一套运作有效的机制保障。为此,自2021年起,北京市深化“接诉即办”,推行“每月一题”,通过分管市领导统筹、部门牵头负主责、相关单位协同配合,集中力量推动问题解决。借助这一机制,解决了全市农业农村领域一批历史遗留问题。

破解基层难题,还需从“根”上发力。一年来,北京市锚定“让乡村有一个能战斗的党支部、能干事的好班子”的目标,内外发力,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练好内功。2021年,全市完成3764个村党组织和3574个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一肩挑”比例达到93.5%。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学历上升,实现了“年龄降、学历升”的预期目标,进一步夯实了北京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借好外力。434名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帮扶作用,佳绩频出,给农村基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2021年底,从市、区、乡(镇)三级选派了671名第六批第一书记接续帮扶,实现了全市集体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全覆盖。开启“进村入户走基层”三年行动,180名年轻干部驻村帮扶,驻村平均超过60天、办实事960多件。

强化能力。深化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在乡村治理中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村级组织“四议一审两公开”“三务公开”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村级政务服务实施全方位标准化管理。2021年,全市有1个乡镇和11个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先行者,攻坚克难不停歇。今年,北京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村地区管”机制。同时,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并制定相关文件,实施村级组织分类提升计划,深入开展“每月一题”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的大小难事。

冰雪消融春又来,号角催人启新程。“我们将继续对标首善标准,着力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始终坚持‘抓党建、促振兴’,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在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奋力跑出高质量、考出好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信心坚定地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特色品牌西瓜早春移栽忙
下一篇:春景最美是春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