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等无疑是应有之义。记者发现,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的杭州市余杭区,不仅农民收入位居浙江首位,城乡收入倍差也仅有1.58,比全省平均值还低0.38,因此被很多研究机构视为“共同富裕的县域案例”。
站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新起点上,如何通过载体设计、机制打造,进一步弥补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断点?去年,余杭继续先行一步,推出了一项名为“西部富美”的行动,从西部山区五镇率先突围,与未来科技城形成“1+5”山城协作联合体,以此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的战略抓手。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而放眼全国,山区经济发展更是重大的共同课题。过去在不少地方,山区一度被视作包袱,近年来强调生态文明理念,破坏和污染虽少了,但更多也停留在保护阶段。金山银山不会凭空而来,“一圈了之”也非长久之计。那么,余杭如何认知和重新定义山区价值?又怎样唱响和演绎“山城计”?
重新定义山区价值
从主城区到大径山,物理距离很近,驱车也就一两个小时。山谷缓坡、竹茶田园、溪河人家,山水间的风景总让人不免摇下车窗、放缓油门。这里统称“西部大径山生态区”,基本涵盖了“西部富美”行动所要牵引的山区五镇。
其实,早在2009年,当时的余杭就高瞻远瞩,建立生态保护区,并通过转移支付补偿机制,取消GDP考核,为西部山区乡镇“松绑”,转而强化保育生态、涵养水源的功能定位。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保存下来了天生丽质的“颜值”,如今已成为得天独厚的“城市后花园”。
可深谙市场之道的余杭,从来没有把山区当作金丝雀“圈养”。无论是“百园农业”的推出,为现代农业创设新平台,还是“禹上田园”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为三产融合提供品牌背书,抑或是职业经理人的招引,解决乡村经营“谁来干”的问题,以及美丽乡村的建设、文化资源的挖掘等战略举措,都表明余杭从未忽视乡村,反而因为乡村基础更薄弱、短板更突出,愈发加以倾斜和关注。
在余杭区副区长吴伟强看来,山区从来都不是包袱,要实现更高层级的价值转化、变为希望所在,则需要等待时机和平台支撑。他认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区域政治中心、城市中心、发展中心“西移”后,西部五镇与余杭“心脏”距离缩短一半以上的车程。
2021年,重整旗鼓后的余杭更加轻松上阵,定位于城市高能级,提出了“一廊一轴、一心三片”的空间新格局。“一心”即通过未来科技城和云城约7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带动城西腾飞、东部兴盛、西部富美;而横跨东西走向的“一廊”,联袂串联南北交通的“一轴”,将古城与新城、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相融。
“从区域面积看,西部五镇占到了余杭的‘半壁江山’,是整个新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余杭未来的发展腹地和战略纵深;从人口比重看,五镇占到了全区20%。因此,西部建得好不好,决定了余杭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区的成色足不足。”吴伟强直言道。
论生态环境,谈区位条件,西部五镇的长板显而易见,自是不必多言,但对照城西片、东部片,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样有目共睹:发展方式较为传统,创新资源要素不足,产业基础不强,集体经济薄弱,普惠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广、资源还不够优。
短板就是优化空间,弱项就是发展潜力。2021年8月,“西部富美”正式打响发令枪。余杭明确,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典范、共同富裕示范窗口”总体目标,聚焦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三大重点领域,在原有政策基础上,三年内为西部五镇新增投入不少于50亿元。
贯通资源导入渠道
很显然,与过去转移支付、造桥修路不同,“西部富美”不是输血的问题,而是如何培植造血功能。因此,在余杭农业农村局局长吴建中看来,必须创设一种机制,能够让城市资源按照市场化方式,自主地溢出到自家乡村的“池子”里。
对此,余杭农业农村局很快推出了“山城协作”十大举措,具体包括农货进城、农民入企、产业落镇、资金下海、培训到家等,目的就是实现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领域的深度协作。“当然,光靠一个农业农村局,要联动这些多资源要素,几乎不可能。领导小组和党建联盟的成立,则贯通了资源流动的各条通道。”吴建中说。
记者了解到,“西部富美”行动启动后,余杭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成员包括41家相关单位,办公室设置在农业农村局,负责日常运营。与之形成配套的则是,由各相关区直部门、西部五镇,以及有关高校、协会、社会组织等组建而成的党建联盟。
有了这一构架,上下协同之势顿起:区委组织部抓队伍、引人才;民政局导入社会组织,筑牢兜底基根;林水局布局城市向西北延伸的70公里慢行河湖生态廊道;交通局则打通西部五镇核心区15分钟内进入高快速路网体系、30分钟通勤区域中心;还有文旅部门部署的一大批乡村阅读空间,加速落地西部五镇。
行政部门的通力合作,促使资源“一个池子蓄水”。与此同时,乡村也在敞开大门,实现更广范围的资源整合,以更好地承接消费者。去年5月,径山镇就成立了以径山、小古城和前溪三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全镇15个村社的3个“乡村新社区”,突破村域壁垒,资源互补、错位发展。
如今,这种片区化、组团式的经营理念,在余杭西部五镇渐成风尚。为了让融合发展变得可量化、可评价,给同类型乡镇提供参考路径,作为先行者的径山镇还专门建立了一套乡村新社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生态、文化、民生、治理等方面。
如果说,山城协作更多立足于产业,那么,纵观整个“西部富美”行动,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功能和文化基因,除了产业兴美之外,余杭还提出了生活乐美、生态秀美、数字智美、精神和美其他“四美”,全方位、系统化谋划推进共同富裕。
余杭区委书记刘颖表示,接下来,余杭还将深化“扩中”“提低”改革,与“西部富美”深度融合,率先探索促增收、优分配、强能力、重帮扶、提品质的实现路径,着力缩小“三大差距”,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西部五镇势头正起
正月初八,新年开工第二天,趁着雨水暂歇,西部富美“山城协作”专班工作人员就现身瓶窑镇石濑村。去年,在区里对接下,彭公数字农业产业园落户于此。年前,建设方提出,希望解决农场用水难,没过多久供水问题得以解决。这次来,主要看看还有什么困难。
同行的副镇长洪雪峰是该项目的对接人。在他看来,这个项目起点高、链条长,无论是农业科技的研发,还是农文旅融合发展,都是一块新高地。因此,每隔几天,他就会跑到村里,帮助解决大大小小各种需求。从道路、电力再到大棚设施等,几乎都是为项目“量身定制”。
瓶窑毗邻余杭城区,寸土寸金,洪雪峰尚无需为招商而忧,他更关注的是示范引领价值。但对鸬鸟镇分管旅游和招商的副镇长喻婷来说,由于这里地处余杭最西北,招商一度是个“老大难”,可如今,因为有了“西部富美”,招商成了选商,现今一个月的考察接待量抵得上过去一年。
走进位于鸬鸟镇山沟沟村的“竹与墅”,很多像这样的中高端民宿,工作日往往冷冷清清,节假日又一房难求,全年平均入住率有三成,已是出类拔萃。可老板娘施爱琴却道,去年她的民宿入住率将近60%。原来周末时,这里正常接待,等到工作日,则化身办公空间。
“时戳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未来科技城的区块链信息服务商,经常有项目需集中攻关。一次偶然机会,大伙将会议室搬到这里,依山傍水的环境、轻松愉悦的氛围,让灵感泉涌,效率倍增。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达成长期合作,“卫星办公室”应运而生。
短短几个月,施爱琴已与3家公司签约合作,这一做法引发了镇里高度关注。在喻婷看来,鸬鸟有300多家民宿、农家乐,占到全区的半壁江山,如何利用平日的闲置资源,“卫星办公室”就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既提高了入住率,还能引进高层次人才等优质资源。
为此,鸬鸟很快进行摸底,并且精选了首批15家特色民宿。考虑到科创企业对网速有高要求,镇里特意与运营商沟通,确保参与“卫星工作室”的民宿网速达千兆以上,还主动衔接未来科技城,梳理出“创在鸬鸟”“团在鸬鸟”“食在鸬鸟”“养在鸬鸟”4本册子,用产品清单来激发需求侧,便于更好招揽科技企业。
据了解,这只是一个小小缩影。余杭更大的布局在于,打造一批冠以“大径山”的特色小镇,发挥余杭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校资源丰富等优势,引导未来科技城的数字科创、绿色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向西部延伸,实现“腾笼换鸟”。
“说实话,所有村都吃旅游饭,不现实,也不科学。未来科技城是块产业高地,很多项目完成孵化后,本身需要释放空间,西部乡镇就能很好承接。生物科技、科研飞地、创意总部……未来的山区经济将百花齐放。”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浩感觉到,在“山城协作”下,西部五镇势头正起。
有一组数据,足以佐证郑浩的判断。启动“西部富美”行动以来,西部五镇落户项目33个,投资逾3000万元的项目就有8个,目前总投资已超过1.5亿元;去年,5个镇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045.4元,增长9.35%,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则为1.12亿元,增幅达到26%。(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