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内蒙古开鲁县:满棚绿色春意盎然

2022-03-01 19:23:24    农民日报

棚外春寒料峭,棚内春意盎然。记者日前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黑龙坝镇黑龙坝村陆向华家的暖棚,翠绿的葡萄秧和鲜嫩的蔬菜长势喜人。

陆向华身处万绿丛中,正给葡萄秧掐尖。葡萄已经有小米粒大小,4月中旬即可成熟销售。

2017年,陆向华建设一座占地2亩多的暖棚,反季栽植葡萄。为了掌握科学的栽植方法、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他在网上学、赴外地参观、向专家请教,琢磨出既经济又实用的管理方法。他还见缝插绿,搞起了立体种植:在暖棚的后山墙,他用保温被面料“挂”起4条蔬菜袋,种植油菜、小白菜,栽圆葱苗和大蒜苗;在葡萄秧间种韭菜等叶菜,让每一寸土地都得以充分利用。

“一年收入七八万元钱吧,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把大棚经营管理好,感觉不是劳动,而是一门艺术。”陆向华笑呵呵地说。他认为,无论是葡萄还是蔬菜,都是无公害种植、反季节上市,所以价格高、效益好。

距离黑龙坝村不远的大榆树镇绿茄基地,一座座透绿的暖棚前停满车辆。勤劳的菜农日常守候在棚中,守护满棚的希望、喜人的收成。

在该镇王国军家的暖棚里,近两米高的茄子秧像小树一样,圆润饱满的绿茄、紫莹莹的花朵挂满枝头。王国军和妻子正给茄子人工授粉,他说,他和妻子每天天不亮进棚、天黑了才收工,一天到晚扎在棚里,几乎全年无休,虽然辛苦,但收入不错。“我们家5个棚,一个棚一亩多地,一年能剩个6万多块钱。今年蔬菜价格挺好,茄子往外批发一直都没掉下来两元钱。”王国军介绍说。

王国军2007年开始发展温室绿茄,不但有了成熟的栽植经验,也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每次摘茄子,只需一个电话,收购商就会上门取货,销售无愁也无忧。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开鲁县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引导群众发展以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让群众吃上了“产业饭”,走上了致富路。

为全面提升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开鲁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引进新品种,生产无公害果蔬,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选派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据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于新超介绍,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已经发展到了1万多亩,形成了以开鲁镇、黑龙坝镇葡萄园区,东风镇香瓜园区,开鲁镇、大榆树镇和麦新镇蔬菜园区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带动农户两万余户,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一座座大棚,架通了群众增收致富路,也奏响了乡村振兴的绿色乐章。(胡建华 吕志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博望乡村女青年:月季园里绽放致富花
下一篇:上海农科院转化签约一批科技成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