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立春三“宝”

唐志强    2022-02-08 17:14:59    农民日报

立春的“立”是开始,“春”是温暖。甲骨文中的“春”字由“日”“艸(cǎo)”和一个像种子出芽的字组成。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即将过去,表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种子发芽。中国传统以“四立”来划分季节,这种划分蕴含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业意义,涵盖了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立春”是一年的交割点,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意思是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古人把立春日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秦代把立春日称为春节,并延续了2000多年。民国改历才把春节移植到正月初一。至今民间仍有“立春大过年初一”的说法。古代有报春、演春、迎春、接春、贴春、戴春、说春、飘春、班春、打春、鞭春、咬春、踏春、游春、探春等丰富多彩的立春习俗。以下谈谈传承影响最为广泛的咬春、鞭春牛和颁春牛图三大宝贵遗产。

咬春:立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韭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咬春”习俗由来已久,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记载:“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东晋时期,立春时人们用蔬菜、饼饵、果品、糖果等装盘而食,并馈赠亲友,称为春盘。唐代皇帝于立春前一日,以春盘并酒赐近臣。唐代因盘盛5种辛辣生菜,又名五辛盘,用于发五脏之气。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这一“咬春”的习俗流传至今,北京人吃春饼讲究炒菜,将韭黄、粉丝、菠菜切丝炒一下,拌和在一起,称为和菜,卷着饼吃。并且要从头吃到尾,取其“有头有尾”的吉祥寓意。南方“咬春”习俗,将其演变为立春日吃春卷。春卷是薄面皮包菜油炸而成。春饼和春卷分别是南北方人心目中春的象征,吃春饼、春卷都是“咬春”习俗的具体体现。

鞭春牛:相传周公时就开始塑立春土牛,举行鞭春之礼,也叫“打春”,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汉代,打春牛风俗已相当流行,此后逐渐成了人们判断时令、及时耕作的定规。此后千百年鞭春牛活动蔚然成风,逐步形成了一套仪礼规制。河南内乡县衙每年立春之时都会举行打春牛活动。鞭春牛用的鞭杆长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鞭绳以柳条制作,具有春的氤氲气氛,长2尺4寸,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官吏在每年立春的前一天,知县率众官吏卒,身着公服,高擎仪仗和春字牌到城南先农坛,祭祀春牛和芒神。知县亲自扶犁耕地一垄,表示代御亲耕,劝民农桑,以迎春气而兆丰年。然后迎春队伍将土牛、芒神抬至大堂前迎春池旁安放。立春之日,县署仪门大开,对百姓开放,大堂前设香案,摆香烛、祭品。百姓执彩旗,吹唢呐,聚集在大堂前,知县面北而跪作三献酒,诵读祝文。礼毕,众官手执彩杖,肃立春牛两旁,赞礼官唱:“长官击鼓!”知县三击鼓。赞礼官又唱:“鞭春(打春)!”众官吏绕牛3圈,知县用鞭将春牛击破。牛肚里事先填满的五谷干果纷纷落地,众官吏与百姓欢呼抢食,以祈五谷丰登,吉年有余。

颁春牛图:《春牛图》是中国古时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农作收成等资料的图鉴。图内画了一头牛及一个牵牛的“芒神”,左右两旁分别载有诗句,这些诗句是预测当年的天气及农作收成,指导当年农耕节令。清代特别流行《春牛图》,每年由钦天监于六月制定第二年的芒神春牛图,颁发到各地。《春牛图》里牵牛的牧童就是芒神,也叫“春神”。当他没有穿鞋和裤管束高时,就代表该年多雨水;相反,双足穿草鞋则代表该年干旱。一只脚光着,一只脚穿草鞋,则代表该年是雨量适中的好年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产业?
下一篇:重庆铜梁:赵吉果的“吉利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