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为了“农田必须是良田”

——我国强化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工作综述

2022-02-08 17:07:28    农民日报

做好耕地保护建设是三农工作的一件大事。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这番话语简明又铿锵,直指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工作,必须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好。

从实践上看,“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涵盖我国农田建设两个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是耕地管控和保护工作,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农田就是农田”。二是耕地质量提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主要通过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深挖耕地产能,保障农田“必须是良田”。这两个方面工作虽各有侧重,但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关系,都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

近两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和各地以提高粮食产能为主要目标,统筹推进耕地管控、耕地质量提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明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狠抓耕地管控,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1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可见,稳住耕种面积是粮食丰收的重要保障。

要清醒看到,我国耕地正承受着面积减少和用途监管的巨大压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耕地在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间减少了1.13亿亩。与此同时,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为粮食生产带来隐患。

保护耕地刻不容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殷殷嘱托为做好我国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健全耕地用途管控制度,压实地方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全力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地方也加强耕地种植结构监管。浙江省出台专门意见,要求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

一些省市还借鉴河长制的成功经验,实施“田长制”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山东省全面推行“田长制”,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性,做到“谁的地谁来管”,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全覆盖,确保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

加强耕地管控,最关键的还是要在“利”和“义”上下功夫。在“利”上,要多想办法提高种粮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重庆市对50亩以上种粮大户每亩补贴230元,调动了农民规模化种粮积极性,2021年全市规模种植面积比2020年增长36.4%。

在“义”上,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义务和责任。吉林省成立了以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省财政拿出5亿元资金奖励前10名产粮大县,充分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更多农田变良田

“这里原本是巴掌田,地块小,耕地质量差。去年经过改造提升变成了连片的大块田,种植的1560亩水稻不仅获得了大丰收,品质还很好!”过去一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湖南省宁远县向荣水稻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柏承武品尝了丰收的喜悦。

相较于一般农田,高标准农田具有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等优势和特点,是让农田变良田的关键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我国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05亿亩。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超9亿亩,形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优质良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如今,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国耕地由表及里发生了深刻变化,良田遍布大江南北、沿海内陆。

在甘肃省山区,原本狭窄的“坡地田”,经过改造变成平整开阔的山地梯田,蔚为壮观令人赞叹。同时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激发了农业新生机,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粮食作物实现高产稳产提供了一个示范样本。

在江苏徐州,这里原本“补丁地、巴掌田,种植收割两困难,灌溉需要跑断腿,涝了只能干瞪眼。”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如今“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机宜耕”,随之带来的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让当地农民种粮增收实现新突破。

为让更多的农田变良田,去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1.05亿亩;到2030年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2.8亿亩。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扎实落实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加大农田建设投入,提高建设质量,确保建一亩、成一亩;进一步调动各地建设主动性和积极性,压实地方责任,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农田健康值

质量,关乎耕地的生命。目前,我国耕地的质量总体还不高,中下等质量的耕地占到70%左右。对耕地开展综合治理是重要的应对之策。

重中之重是黑土地的保护利用,这是由东北粮食生产地位决定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商品量占全国的1/4,调出量占全国的1/3。保护黑土地,就是守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多年来,为保护利用好黑土地,我国探索形成了一批有效治理模式,具体包括:以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为关键技术的防风固土“梨树模式”,以秸秆粉碎、有机肥混合深翻还田,结合玉米-大豆轮作为关键技术的深耕培土“龙江模式”,以秋季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春季有机肥抛撒搅浆平地的水田“三江模式”等10种黑土地综合治理模式。

为进一步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2021年,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到2025年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同时,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思路,指导各地出台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

保护黑土地还需要有力的法治保障。2021年12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对外公布征求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制定的黑土地保护专项法律。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已经走上了依法治土、依法护土的法治道路。

除了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利用,针对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部分区域耕地退化问题的综合治理也同步展开。2021年,农业农村部在江苏等13个省(区、市)耕地土壤酸化问题突出的重点县,开展综合治理试验示范200万亩;在河北等8省(区)开展轻、中度盐碱耕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80万亩,推动建设200个集中连片综合示范区。

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是掌握我国耕地质量状况,摸清耕地家底的一个重要工作。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建成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1344个,指导地方建成监测网点1.8万个,形成“合纵连横”的监测网络。同时,统筹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年度变更调查评价与补充耕地质量评价试点工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宁夏今年三农工作瞄准十项事
下一篇: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产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