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衣冠崇礼——2022经学与服饰学术研讨会”举办。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人文学院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服饰文化研究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联合主办。
开幕式由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田辉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外交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相关院校、文化单位、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师生通过线上方式参会研讨。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此次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研讨会,双方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突破以往单一学科视角下的研究局限,凝聚各自研究领域的优势力量,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藉由服饰礼制这一重要载体,深刻阐释中国经学与服饰的特殊性。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彭林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的服装与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次“衣冠崇礼”会议是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的标志性成果。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人文学院中国礼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经学学科的重建打造坚实基础,未来也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可能路径。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冯时以“经天纬地”为题进行发言,指出纺织的发明不仅可以蔽体遮羞,而且对于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乃至宇宙观的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服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赵连赏在“礼制视野下的明代冕服制度变化”报告中系统地梳理了明代服装制度,总结洪武朝、永乐朝、嘉靖朝等三个时期中冕服制度的内容、主要变化及背后的礼制、政治动因。彭林教授围绕“宋人关于天子祭天‘大裘而冕’的争议与经典回归”的主题作报告,指出宋儒就祭服的相关争议在学术上把对于礼的争论引向了深入,其作用是遏制了上层阶级的放任和奢华,并逐渐树立起政治文化的正确范型。
研讨会下设两个分会场,28位宣讲人聚焦于先秦、汉晋、唐宋、明清时期的经学与服饰展开研讨,8位评议人进行学术评议。学者的论文内容与水平体现出“专”和“深”。“专”为研究视角之专,专注于服饰礼制、名物考证等专题内容。“深”则体现在研究过程中对材料的发掘之深,既有在老材料上应用了新方法,也有在老问题上提出的新观点。
闭幕式上,北京服装学院院长贾荣林指出,本次研讨会既有从经学视角对服装、服饰的名物考证,也有从服装实物视角出发对义理的深度探究。这些成果融合了中国史、哲学、考古学、设计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维研究视角和综合研究方法。其价值不仅限于对历史文化的客观探讨,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据介绍,中华传统经学思想与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相辅相成,中华传统经学典籍中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服饰礼仪文化,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则是中华传统经学思想的具象体现之一。此次清华大学与北京服装学院两方的合作促进了经学与服饰跨学科对话平台的建立,同时也加快了经学与服饰从单一性研究向综合性研究的转变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