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在京举办

张静旖    2022-12-13 09:30:26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

12月10日,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论坛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语言、文化、教育、外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中外师生等3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出席论坛。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同海合会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当地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需求与日俱增,中海中文教学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世界情怀和跨语言跨文化能力的下一代是中方与海合会各国的共同责任和使命。语合中心的理念和宗旨是通过语言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倡导尊重各国语言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促进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进步发展贡献力量。语合中心愿与海合会各国各类机构及学校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通过派遣中文教学专家、派遣中文教师、培训当地本土教师、合作设立中文智慧教室、中文学习测试中心和网络中文课堂,提供中文学习研修班等等多种方式,为当地民众提供支持和帮助,培养高水平中文精英人才。

开幕式主旨报告环节,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以“设语言文化之桥,共创中海美好未来”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成功举行,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联合声明》,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战略对话2023年至2027年行动计划》,标志着中海关系全面迈入新时代,再上新台阶。在百年之大变局下,北京语言大学将立足人才培养,着力培养造就更多服务中海各国发展和双边友好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助力中海数字化合作,利用信息化赋能,着力推进中海教育的互联互通;发挥高校与社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的作用,创新人文交流,着力推进中海文化互解与文明互鉴。

围绕新时期中海语言文化合作交流的新趋势、新路径、新模态这一主题,论坛下设“语言搭建中海沟通桥梁”“文化增进中海民心相通”“促进中海文明交流互鉴”三场平行论坛。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涂龙德,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扎耶德研究中心主任薛庆国等几十位中外专家学者,分别就全球发展倡议下的中海语言互联互通的理念、路径、创新实践以及中海文化交流现状、机遇挑战、新路径、新模式等议题进行探讨交流。

闭幕式上,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委副书记于天琪表示,教育部语合中心将做好推动海合会国家中文教育合作构建新格局、助力海合会国家中文教育新发展、拓展海合会国家中文教育合作新领域三方面重点工作,助力中国同海合会国家语言文化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据悉,此次中国与海合会国家语言教育与文化交流主题论坛的举办,是中海各界推动落实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的重要成果。论坛旨在搭建中国与海合会成员国政府、高校与学术界间交流的新平台,加强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间的语言互学、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促进中海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江东|晒晒院士专家疫苗接种照,请跟着他们穿好“无形防护服”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