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南方多个干旱地区出现降雨,在“解渴雨”来临的同时,各省份抢抓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1月16日18时,中央气象台解除持续发布了90天的气象干旱预警。截至18日,各省份累计人工增雨约4亿立方米。21日,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出现了降雨,旱情进一步缓和。
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南方干旱面积显著减少,森林火险高风险等级地区火险风险全面降级。
人工增雨约4亿立方米,气象干旱预警解除
11月15日至18日,受干旱困扰已久的我国南方多地迎来喜雨,多省份趁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从6月23日至11月16日,江西省平均降水量176.3毫米,偏少7.2成,为历史同期最低,鄱阳湖水域面积创下历史新低。
抓住此次降雨的有利条件,截至16日,江西省连续开展飞机增雨作业,实施作业6架次。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全省森林火险等级有效降低,农业干旱面积下降至1/5,赣中、赣南地区旱情缓和。
广西百色市7月以来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17日,当地利用市—县—站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智能指挥系统,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进一步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
截至17日,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6次,全县普降中到大雨,14万亩农田解“渴”成功。
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15日至18日,广西、安徽、江西、湖南共开展人影飞机作业16架次,累积飞行60小时48分;湖南、江西、广西等省份共组织地面增雨作业1005次。初步估算,此次人工增雨影响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累计增加降雨约4亿立方米。
目前,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缓和。中央气象台气象干旱和土壤墒情监测显示,目前,江西、浙江、福建基本已无重旱和特旱,湖南、湖北等地特旱范围较前期明显缩小;江西、湖南东部、浙江、安徽东南部等地土壤表墒显著改善,墒情以适宜为主。21日,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都出现了降雨,旱情进一步缓和。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效果评估室副主任王飞介绍,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干旱面积显著减少,森林火险高风险等级地区全面降级,较高风险等级覆盖森林面积由最大时的20.5万平方公里,下降至1.48万平方公里。
极端高温、降水不足等是造成南方夏秋连旱的主要气象成因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6月1日至11月17日,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为614.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5.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平均气温为24.2℃,较常年同期偏高1.2℃,同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从7月开始,南方气象干旱迅速发展,夏伏旱严重,呈现出“发展—缓和—再发展”的波动发展特征。至8月24日,湘鄂赣粤桂闽黔滇陕川渝浙苏皖14个省(区、市)中旱及以上面积达到峰值。8月25日至9月1日,长江流域西部及北部地区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气象干旱缓解较为明显。进入9月,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大部地区持续少雨,气象干旱持续发展。10月1日至9日,长江以北地区迎来降水过程,气象干旱缓解,但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气象干旱仍持续发展。
南方地区为何发生如此长时间的气象干旱?这次降雨后,能不能彻底解除旱情?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梅梅分析,总体而言,极端高温加剧土壤蒸发、降水补充不足以及台风影响偏小,是此次南方地区夏、秋连旱的主要气象成因。
7—9月,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位置偏西,阶段性地与伊朗高压打通,强大的副热带高压长期盘踞在我国南方地区,在副高控制下晴空少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加剧地面增温,形成今夏破历史纪录的极端高温事件和9月的高温事件,加剧地表水分蒸发;同时,东亚夏季风偏强,在6月下旬主雨带直接越过长江流域北抬到华北地区,导致7—9月长江流域持续少雨,流域无降水日数较常年偏多13.6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另外,今年台风偏少,主要影响沿海局部地区,台风带来的降水未影响到内陆地区。
未来10天,南方降水比较频繁,对缓解旱情比较有利。中央气象台预计,11月下旬,江淮、江汉、江南、华南等地累计降水量有20—40毫米,其中江南东部和南部、华南东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有50—80毫米、局部100毫米以上;上述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8成,局地偏多1倍以上。预计主要降雨时段是21—22日、24—25日及27—28日。
“干旱是一个慢变型灾害,它的发生和消除与较长一段时间的蒸发和累计降水量有关,因此,在此次降水过程影响下,江南、华南及贵州等地重旱、特旱范围虽会明显缓解,但江西北部、湖南、贵州、云南和四川南部等地中旱仍可能维持。”梅梅说。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冬季气候预测结果,今冬华北、华东、华中东部等地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上述地区气象干旱风险仍然较高。国家气候中心表示,将继续做好干旱监测和滚动预评估工作,为防旱抗旱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