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国气象局公布首批10支重点创新团队名单,聚焦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灾害性天气预报、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等气象关键领域。这些重点创新团队将明确任务书、立下“军令状”,致力于推动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39家单位参与,推动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这10支重点创新团队聚焦领域为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系统、地球系统观测及化学天气系统、气候变化检测与应对、智能预报技术、气象卫星遥感应用、模式资料同化与资料再分析、强对流天气、暴雨研究、城市气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检验技术等。
重点创新团队将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部署,从研究方向、预期目标、成果产出、人才培养、运行管理等方面科学编制建设任务书,立下“军令状”,致力于推动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首批10支团队每支15人,共计150人,所有成员不兼报,确保了团队骨干的科研投入。成员涵盖各类各层次人才,平均年龄41岁,其中46岁及以上的占比27.33%,36岁至45岁的占比48%,35岁及以下的占比24.67%,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橄榄型”人才梯队结构。
首批重点创新团队共有39家单位参与。团队建设既注重发挥国家级科研业务单位以及地方气象部门优秀气象科技人才的作用,又注重吸引集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市场主体的科技力量和海外高层次人才。
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创新团队建设,先后成立了重点创新团队科学指导委员会和工作专班,并在2021年出台的《中国气象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中国气象局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将组建20支左右重点创新团队和30支左右青年创新团队,并完善重点创新团队组建机制,建成布局合理、开放高效、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团队体系。
我国气象事业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气象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气象卫星体系、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灾救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宋善允介绍,我国已成功发射8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7颗在轨运行,气象卫星体系建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全球124个国家、国内13万用户提供服务;建成23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雷达监测网规模为世界第一;建成7万多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观测站点数量是2012年的4.5倍,气象观测数据量增加5倍以上,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全面进入自动化时代;建成了7个大气本底站、25个气候观象台、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与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风云气象卫星等形成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综合观测总体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数值预报业务体系方面,以智能网格预报为代表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基本建立,以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多源融合实况分析等关键技术为代表的自动化精准化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从区域到全球、从天气到气候的较为完整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自主研发的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北半球可用预报时效从6.1天提高到7.8天,提升了1.7天,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由2012年的94公里减少到65公里,稳居国际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