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上海有两件“弄堂小事”关联着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的热词。上海音乐学院拆除围栏,将4座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和数千平方米的大花园与市民“共享”,公共空间里从此多了一段美妙的“音符”;浦东首家个体工商户登记疏导点启动,设在村委会的登记疏导点,让从事扦裤边、配钥匙等工作的手艺人持证上岗,大大方方摆摊经营,继续提供价格公道的优质便民服务。
大城小事,尤显善治。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上海的大城善治、大城之爱,落脚始终在全体市民。
上个月,上海新修订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其中,关于设摊不再“一禁了之”的内容受到广泛关注。正因有法治护航的保障和精细化管理的经验,上海的城市管理才有兼顾秩序和活力的底气。在大产业欣欣向荣、规范管理的同时,为市井小买卖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促其健康发展,才是生机勃勃、井然有序的美好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和“中国式现代化”都是高频词。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启现代化之路的城市之一,也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提地。上海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精神富足中保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从2020年开始,上海将持续多年的“民生工程”更名为“民心工程”。一字之差,理念升华,惠民之举更多几分体恤和温情。上海坚持办合乎民心、顺乎民意的为民实事,努力提升全体市民的幸福感。无论是解决托育养老旧改等难题,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还是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一江一河”等公共空间建设,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都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首要准则和标尺,坚持将阳光普照到城市肌理里的每一个小细胞。
作为党的初心始发地,上海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远见未来路,将先行者和排头兵的责任使命,付诸扎实行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勇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上海信心满怀。“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全景展示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光明前景。”在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第二场集体采访时,上海代表团新闻发言人,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表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会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上海加快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