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陕西留坝:校园足球带动城乡发展

李洋    2022-09-29 10:11:04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哨声体育工作室

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女子15岁以下组总决赛近日在苏州落下帷幕,比赛中,陕西省留坝县中学女子足球队让人格外关注。

这是唯一一支闯进全国总决赛的县级中学球队,不服输、有拼劲,拿到第十四名已属不易:山里娃在全国级别的赛场上开阔了眼界、展示了风采,这是对她们平日坚持训练、学习两不误最好的褒奖。

留坝女足只是当地校园足球陪伴孩子成长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留坝以不足5万的人口,在秦岭南麓闯出了校园足球的名堂。近年来,到这里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多,县里足球青训的名气越来越响,城乡发展也因此驶上快车道。

起步

“想要娃精神头更足,得让他们运动起来”

从汉中市驱车前往留坝县,需要一个半小时,穿过途中长达十几公里的连城山隧道,便来到这座因足球而知名的山区小城。

13年前,留坝县中学时任校长陈军曾面对老师和家长的一致质疑:“既没有运动传统,又缺乏场地设施,咱们为啥子要搞校园足球嘛?”

这要从一次在上海的培训调研经历说起。陈军在一所面积不大的幼儿园里看到,孩子们踢足球、拍篮球、滑滑板,活力十足。留坝的孩子都在干啥?他回去后走访了当地几所幼儿园,发现孩子都背着手坐在教室里看动画片。

巨大的反差让陈军多个夜晚辗转难眠:“山沟沟里人口基数小,教育底子薄,把力量放在拼成绩上,只会让孩子的路越走越窄。”

“想要娃精神头更足,得让他们运动起来。”怀着这种想法,陈军根据山里孩子体力好、耐力强等特点,把目光瞄准校园足球,希望通过推进体教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当时的留坝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各级各类学校有十几所,场地、师资、生源都难以支撑校园足球发展。

学哲学出身的陈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泥巴操场上画出球场,两个砖头摆成球门,场地问题“解决”了;数学老师张素洋曾在陕西省青年队踢过球,顺理成章成为教练;直接买来200套球服、200个足球,奖励给愿意踢球的学生,兴趣可以“慢慢培养”。

万事开头难。踢球的孩子从浩浩荡荡的200人到只剩下坚持每天训练的20人,只用了短短一个学期。“正是这20个孩子组成了留坝县中学第一支校队。”陈军说。

让人头疼的还是理念问题——很多家长担心踢球影响学习,不同意孩子参加训练。为此,陈军组织老师进行课题研究,通过成绩对比验证踢球不会耽误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好处。

几个学期坚持下来,现实终于打消了大家的顾虑——踢球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仅没有下滑,不少学生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更直观的感受是,孩子们比之前吃得更多、睡得更香,身体素质、精气神更棒了。

质疑声变成叫好声,人们看到陈军纷纷竖起大拇指。“现在好多外地的学生都找到留坝踢足球!”如今,陈军已是县政协副主席、体育运动中心主任,提起当年,依然自豪。

发展

“只有一家搞校园足球是走不长远的,要让更多孩子体验到足球的乐趣”

作为初高中一贯制学校,留坝县中学从2014年起组建足球特色班,每个年级都建立校队,体教融合成为学校的一张闪亮名片。

留坝县中学有八九名体育老师,平时教学生基本足球技巧不成问题,但要带校队、打比赛,便力不从心。学校聘请陕西省青年女足原主教练李旦,担任高水平运动队主教练,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满足训练、参赛需求。

“你们首先是一名学生,然后才是一名球员,一定要把学习放在首位。”这是李旦常挂在嘴边的话。球队每天利用课外时间集训两小时;外出打比赛时文化课老师随队,晚上给队员补课。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职业球员,一定要用文化课为孩子兜住底。”这在留坝县中学已经成为共识。

几年努力,留坝县中学男足、女足从默默无闻的山区校队,成长为陕西省校园足球联赛的冠军之师。师晓敏、邹梦瑶踢进了国青队、国少队,近300名学生获得国家一、二级运动员称号……校园足球,开始为山里娃看世界新添一扇窗。

离开留坝县城30公里,记者来到武关驿镇中心小学。操场上,兼任足球教练的校长张素春正带着四五十个孩子练得起劲。抢球、盘带、射门,小球员满脸稚气,但技术动作却颇为老到。

“足球是学校最热门的体育运动项目,全校所有师生都参与其中。我们一周开4节体育课,有两节足球课。下午4点放学,孩子们还会集中训练。”张素春说。

张素春是张素洋的亲哥哥,这一家人都和足球有缘分。留坝县中学第一个足球班成立后,张素洋担任足球班的数学老师,他的爱人担任英语老师、班主任。出去打比赛时,俩人一个是教练、一个是领队。“侄子和女儿都在足球班学习,分别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录取。”张素洋乐得合不拢嘴。

如今,留坝县中学和几所重点小学都组建校队,参与各级校园联赛;其余中小学更侧重普及,将足球作为特色项目开展,同时也借校园足球经验发展田径、乒乓等体育项目。

“只有一家发展校园足球是走不长远的,要让更多孩子体验到足球的乐趣。”陈军说,“我们还选择了几所规模较大的幼儿园进行幼儿足球探索,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培养娃娃的运动兴趣。”

收获

“感谢足球,让我们看到未来的更多可能”

接触足球之前,留坝孩子的眼里多是门前绵延的大山。如今,踢球的孩子通过外出比赛,看到未来的更多可能,或者走进高校继续求学,或者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还有的甚至穿上国字号球衣征战国际赛场。

唐钒是留坝县中学高三足球班的学生,球龄已有6年。“我们每天都坚持踢球,风雨无阻,只要球没有漂在水上,我们就不会停止训练。”随着球技不断进步,她对足球的兴趣越来越浓,“我很喜欢和队友一起踢球的感觉,射门的瞬间,我觉得自己就是全场最闪亮的星。”

这里的孩子很珍惜每一次上场踢球的机会。当初学校资金紧张,去广西梧州打比赛,全队大年初三就从留坝出发,坐了两天一夜的“硬板板”。“下了火车,腿都有点肿。”但一想到在赛场上带球飞奔的感觉,唐钒觉得这都不算啥。

关于未来,孩子们有着无限憧憬。唐钒的目标是考上一所理想大学,她把球场上的拼劲、韧劲也用到学习上,每次考试都能跻身年级前五十名。今年刚升高一的黎静茜则希望成长为一名职业球员,在今年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中,她和来自全国的同龄高手过招,技术和心理都有很大提升。

虽然孩子们自己描摹的人生不尽相同,但足球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感谢足球,让我们看到未来的更多可能。我相信足球一直会在我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黎静茜说。

在火烧店镇中心小学采访时,记者看到了带领小朋友们上足球课的刘伟琪。他是留坝县中学足球班的毕业生,在通过足球单招考上青海师范大学后,利用闲暇时间回母校兼职足球教练。

“如果没踢球,我可能连高中都很难考上。”刘伟琪遇见老师和教练,总会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以前总抱怨老师抓文化课抓得太紧,如今考上大学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我因为足球走出了大山,现在有时间也愿意回来带带母校的弟弟妹妹。”

和刘伟琪一样发挥“传帮带”作用的还有万璐。她是留坝县中学第一支校队的队员,从泥巴场地一路踢到陕西理工大学。毕业后,万璐回到留坝,在江口小学做体育老师,执教两支球队,同时她还兼任留坝县足球协会主席,平时要参与陕西乙级联赛和教练员培训等组织工作。

影响

“既以球养球,又以球促产,形成良性循环”

留坝县留侯镇营盘村,海拔近1600米,一年中最火热的夏季,日平均气温都不到20摄氏度,具备开展足球训练的准高原、全封闭条件。校园足球发展良好,也让当地摸到了延展足球产业链、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旅游的“门把手”。

2016年起,留坝县多方统筹资金,持续投入资金,建设营盘青少年足球研训基地,配备7片专业足球场,百米食堂和运动员公寓能提供600多人食宿。

赛事承办、足球集训,让营盘村人气持续增长。仅2022年暑期,到营盘村参赛和集训的运动员、教练员、球员家长等达到3万人次。驻村第一书记马俊介绍:“今年陕西和周边省份很多足球俱乐部都来训练,可谓一床难求。我们正加紧对十几栋民宿进行改造,明年的接待能力会有进一步提升。”

看着纷至沓来的客人,营盘村搞起农家乐,最开始只有3户,现在有32户。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就业。在村党支部支持下,营盘村开展了多场培训,助力餐饮民宿规范发展。

村民杨宝壹以前在广东打工,妻子在家种植西洋参和猪苓。如今,家里的农家乐,一个旺季下来就能收入十五六万元。“人最多时火到啥程度?连只土鸡都买不到!”

10年前,营盘村是留坝最偏僻的村落之一,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全村340多人,当时近1/3是贫困户。”马俊说,足球基地建成后,和村里签订了优先用工协议,大伙儿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工。如今,功能齐全的紫柏山滑雪场建成,10余公里长的自行车慢道修通,营盘村已是远近闻名的体育运动休闲小镇。

数据显示,足球每年能给留坝带来近千万元综合收入。对此,陈军说:“我们以足球为支点,撬动体旅有效对接、深度融合。产业成熟后,县里又能增加对青少年足球的投入,如此一来,既以球养球,又以球促产,形成良性循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立足长远,打好长江流域抗旱减灾硬仗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