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日前在北京举行。专家提醒公众:看懂食品标签,预防食源性疾病。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白莉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食源性疾病负担估计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每10个人中就有1人罹患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通俗来讲就是吃出来的病。”白莉说,食源性疾病包含细菌性的(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性的(诺如病毒)以及寄生虫性、真菌性、化学性的。
专家提醒,预防食源性疾病关键要遵守一些原则:一是保持清洁;二是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三是烧熟煮透;四是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五是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作为普通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食品标签选择健康食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一室主任朱蕾说,要看懂食品类别。通过食品的真实属性名称,消费者可以知道产品类别及其本质,如发酵乳、膨化食品,都属于食品的真实属性名称。同时,真实属性名称也可以帮助消费者区分不同产品。例如,“草莓牛奶”代表产品中添加了真实的草莓成分,而“草莓味牛奶”,可能不含真实草莓成分,而是通过添加食品用香精调配出草莓的味道。另外,还应看懂配料表、食品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贮存条件。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李健指出,长期吃盐过多会通过增加血管壁压力,引起血管壁细胞水肿等途径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引起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建议少用腌制、加工食材,尽量使用新鲜的食物烹饪;做菜时使用限盐勺、限盐罐等工具。
据悉,我国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目前全国共有7万余家各级医疗机构,3500多家疾控机构参与,已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朱蕾介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度机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等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共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55项,涉及2万多项食品安全指标,覆盖我国居民消费的340余种食品类别、覆盖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覆盖从生产到消费全链条、覆盖从一般到特殊全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