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廊桥看“浙”里|庆元月山村:浪漫廊桥一水牵 乡野村晚意绵绵

窦皓    2022-09-21 11:25:30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夜幕降临,村民“生活剧场”该上映了!

可容纳千人的村大会堂里,早已是黑压压一片,连过道上都摩肩接踵,站满了人。“观众就是演员,演员也是观众”,演的人可以看,看的人可以演,没有台上台下之分,有的是持续不断的笑声、掌声、喝彩声。如今火遍多地的乡村“春晚”,便脱胎于此。

行至浙江丽水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空中遥望,苍翠繁茂的树木将大地山峦披上了绿衣,汩汩流淌的举溪宛若一条细长洁净的丝带,串起农田和星罗棋布的灰瓦白墙复式民居。清风拂面,吹皱了一弯溪水,也唤醒了静谧中的美好。

 

图为月山村全貌

 

白天与黑夜,自然与人文,相交相汇,其乐融融的村子里,满是欢声笑语。山野乡村,如此意趣,这样看来,可是个浪漫的地方。不过,揆诸历史,村里的古廊桥更像是那位“有故事的人”,给曾经的村子插上了翅膀,为而今的华彩乐章平添无数遐想。

绕村而过不足二华里的举溪之上,分布着十座古廊桥,也让这里有了“二里十桥”的美誉,典雅的廊桥之上,更有着一段浪漫情缘。

溪水浅浅,却滋润着村庄农田。月山的吴陈两姓,相传便在举溪东西两岸繁衍生息。可大旱之年为争溪水入田,让同饮一溪水的两家就此结下梁子,老死不相往来。

夏日的月山,蝉鸣声中水声渐弱,举溪已是淙淙小流。

“又是一个大旱年!” 眼看着田里的稻苗晒蔫了脑袋,村民叫苦不迭,多年前的族斗场景似乎又要重现。说来也奇,这次吴家大后生如龙和陈家健女来凤通过提石锁和掷宝剑的“文斗”方式,让吴陈两家各分一半举溪水,定纷止争。两人之后相爱相亲,结为夫妻,联姻之喜更是让吴陈两姓走进了和睦相处的新时代。

举溪上的两座“如龙桥”和“来凤桥”,便是后人为表纪念修建的,祈愿后辈相亲相爱,永久和睦。

 

 

图为如龙桥

 

南北走向的如龙桥,全长28.2米,净跨19.5米,有廊屋9间,为编梁木拱廊桥。历岁月绵长,整体呈淡黑色的桥体,仿佛国画中的泼墨山水。据现存史料记载,修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如龙桥,是全国迄今有确切记年的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拱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组合卯接而成,拱架与廊屋互为锁定,浑然一体。桥面以木板铺垫,南端的桥亭三面通衢,连接闽北古道,桥北的三重檐歇山顶钟楼,则与近旁的马仙宫殿互相映衬、成趣生辉。当心间的神龛上额悬挂一古匾,上书“如龙桥”三个大字,顶部藻井里,如意斗拱层层叠加,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

屹立在月山村村头,与如龙桥遥相呼应的来凤桥,相传与如龙桥同等构造。不过,现存的石拱廊桥,重修于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来凤桥东南、西北走向,全长30.0米,净跨16.7米,有廊屋11间,2013年被确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传统木拱廊桥不同,来凤桥的桥体完全由石头砌成,更为经久耐用。桥面铺以平整的条石,平坦宽阔。桥上廊屋与传统木工廊桥无异,采用大型杉木建造,廊屋内部结构质朴而坚固,廊屋顶部覆盖椽瓦,两边辅以严实的风雨板壁,严冬挡住刺骨的寒风、酷暑遮蔽毒辣的骄阳,赶路人在这里有了个歇脚休憩的地方。

 

 

图为来凤桥

 

三百九十多年后的今天,“如龙”、“来凤”依然静卧溪中,相伴相依、永不分离,见证了吴氏家族在这以“耕读传家”为训,崇文尚礼、重教尊儒,更是见证了全国第一台“乡村春晚”的诞生。

1981年春节临近,地处深山的月山村冷冷清清。村民吴绍利灵机一动,和几位同样有着文艺爱好的村民聚在一起,在自家敲锣鼓,拉琴弦,唱民歌。围拢过来的村民,边看边聊,边唱边笑……“月山春晚”就此诞生,比1983年开始举办的央视春晚还早了两年!

42年来,由村民自发举办、男女老少参与,自编、自导、自演的“月山春晚”每年小年夜在月山村如期上演。

 

图为月山“村晚”

 

上个月,中宣部召开的推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向全国推介了月山“村晚”这张金名片。

如今,借助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月山村的文旅产业正加速发展。目前月山村已建成特色民宿农家乐30家、床位351个、餐位1200个,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民宿农家乐集聚区。2021年,月山村所在的举水乡共计接待游客14.7万人,收入1450.18万元。

古朴典雅的如龙桥和来凤桥映照出月山人恬静自然的山水情怀,一幕幕浑厚淳朴带着乡土气的节目,唱响新时代的共富“好声音”。如此浪漫而富有意趣的地方,热爱生活的你,有空是不是该来看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六届老舍戏剧节:让戏剧融入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