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组照片在网络上火了:站在球场上的少年,皮肤黝黑,笑容腼腆,背着竹编的背篓,里面装着一双网球拍。少年名叫王发,来自云南临沧沧源佤族自治县,练习网球已有6年。在2022年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比赛中,王发不仅收获U14组男单冠军,还因为“背篓少年”的照片而在网络上走红。
“背篓少年”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网友表示被背篓和网球的混搭所吸引,民族特色十足的背篓,在时尚感上也“拿捏”住了;有网友欣赏王发身上洋溢的少年感,身姿挺拔,目光坚定,手触身后的球拍时,“就像侠客要拔出宝剑一样帅气”;更多人则是在了解王发的成长故事后,感慨网球让这个佤族少年实现了人生的突破。
这并非偶然,而是不懈努力绽放出的高光时刻。过去6年,王发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挥拍7000余次后,等待他的还有体能训练和文化课。枯燥重复的训练内容,没让他放弃,艰苦简陋的训练条件,也没有让他退缩。王发不知疲倦地奔跑、击球,渴望着每一个站上赛场的机会。一双网球拍,寄托着少年的梦想:成为一名职业球员,在更大的舞台上为国争光。
如果说网球拍承载着王发对未来的无限期待,那么背篓则诉说着他与家乡的深深牵连。比赛时,一名前来观赛的老乡把这个颇具佤族特色的背篓送给了王发。在当地,背篓是再常见不过的工具,过去王发帮父母干活时,也总背着这样的背篓下农田。在他的家乡沧源县,绵延崎岖的山路曾经阻挡着与外界的交流。如今,通过体育运动,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包括王发在内,6年前被网球俱乐部发掘的7个孩子中,已有6个拿到各个类别的巡回赛冠军。而在王发夺冠的前一个月,20名只有八九岁的佤山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参加正式足球比赛,就把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的冠、亚军奖杯都抱了回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体育写就的热血故事很燃,因为呈现的是不畏艰难、不懈奋斗的人生底色。对山里娃来说,体育打通了向上奋进的渠道,增添了更多的生活可能性。更宝贵则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那是在汗水中练就的强健体魄,在困难中锤炼的乐观自信,在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站起后磨炼的拼搏精神。
“燃”起来的,不仅是山里娃的自强不息,还有无数人汇聚起来的巨大力量。有人扎根大山,默默奉献。王发的教练张晓洪为了不错过这些网球好苗子,挨家挨户做家长们的工作,承担孩子们的训练生活开销;在江西武功山脚下,被称为“摔跤校长”的麻田中心学校校长朱志辉,在教学生摔跤这件事上,一坚持就是二十余年。学校为专业队伍输送过人才,更多则是以体育人,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增强自信,鼓励他们翻越大山,追求精彩人生。中国女足队员王霜,在亚洲杯比赛中进球后做出“比心”动作,送给她所牵挂的“追风女孩”——乡村校园女足扶持项目“追风计划”启动3年来,已帮助4000多名“追风女孩”实现足球梦想。更有无数人如你我,去倾听孩子们的故事,送上掌声和鼓励,以温暖善意的目光,期待他们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
如今,王发和他的小伙伴已经回到训练场,继续日复一日的挥拍。未来,他们或许会在更大的赛场打出精彩,或许会在其他领域继续为梦想奋斗。无论站在哪一个地方,相信他们的人生都会绽放出光芒,这就是体育馈赠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昂扬向上的姿态,奋力奔跑的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正是:
背篓寄托家乡情,网球场上逐梦想。
山中少年凌云志,拼搏奋斗写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