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老年人再就业,了解一下?

李婕    2022-09-08 10:02:06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海叔聊经济工作室

“麦当劳招聘退休人员”“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最近,不知您看没看到这条新闻。反正网上讨论还挺火,连海妹家的“相亲相爱”大家庭群里都在转,老年人就业话题一下被带入公众视野。

“银发”再就业,看起来是老年人的个人问题。但是,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规模日益庞大的低龄老年人如何实现“老有所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如何推动?这是也是中国社会正面临的一个新话题。

部分退休人员有意愿、有能力继续参加劳动

中国老年人才网,今年8月24日才正式上线。发布上述这条麦当劳招聘信息的,正是该网站。据媒体报道,网站上线两天,就有5000+中老年求职者、100+招聘企业注册。

海妹8月31日登录网站发现,这些求职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但也有60岁出头和70岁以上人士,他们中不少人还拥有“985”“211”等国内知名高校的教育经历。从物业管理、财税、审计到机械设计、养老服务、家庭教育,求职意向十分丰富。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在研究老年人就业话题时发现,“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的角度,有相当比例的退休老年人需要就业”。

她总结了3种情形:一是拥有一技之长,不愿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选择“退而不休”;二是虽然步入老年,但仍有经济方面的需要,通过就业增加一份收入;三是没有生活负担,仍有能量可以发挥,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老年人再就业,意愿、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缺一不可。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人,其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有空间有潜力。

老年就业市场尚不健全

“一来没啥途径;二来不是卡在了年龄关,就是门槛太高或者活儿太重,合适的机会非常少。”海妹一问,发现老年人想要成功再就业,面临的难题却不少。

首先一条:去哪儿找。上招聘网站、找中介公司?提供给老年人的机会少之又少。原单位返聘?可行,但取决于单位需求,也主要针对有专业技能的老年人才。亲朋好友介绍?现实中成功的概率也不太高。尚未健全的老年就业市场,成了“银发族”再次迈入职场的“第一道坎”。

“在社会舆论场上,老年人的声量是很小的。之前很少有人关注到老年人的就业需求,他们往往是通过人情、关系网去联系,市场提供的服务很少。”张丽宾说。

那么,除了主观意愿,老年人再就业有没有优势?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

邮递员、前台接待、出租车司机、空中乘务员……在欧美、日本,各行各业岗位上常能看到低龄老年人的身影。这些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人口结构的转变,普遍采取禁止年龄歧视、延长退休年龄、提升老年人就业技能、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等举措,银发工作者已经成为劳动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有学者测评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工作表现上各有千秋,不存在明显的优劣之分,比如老年人工作稳定性高,做事精细。但大多数企业还没认识到老年劳动力的价值。

政策调节,进一步匹配供需

实际上,关于老年人就业,国家已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

但说到招用老年人,企业和用人单位恐怕还有所顾虑。比如,合同怎么签?会不会有法律风险?发生工伤意外怎么办?有网友直言:“招用老年人才,政策法规和保险要跟上,否则录用公司压力也很大呀!”

目前,相关制度法规正逐步完善。比如,针对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继续就业期间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浙江省就专门发文,逐步探索扩大工伤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一些地方也尝试让老年群体更广泛地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比如,北京公交车站、十字路口的老年志愿者就是街头一景。

“在促进群体就业方面,市场有其供需运行机制,政策也可以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专家认为,一方面,相关政策要适时出台,消除企业的担忧;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老年群体就业市场需求端的开发。比如,地方可以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挖掘老年人才的潜力,鼓励吸纳老年人再就业。政府也可以搭建平台,畅通企业和老年人才沟通的渠道,将供需进一步匹配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进校园北京站活动启动
下一篇:遏制“天价”月饼,清清爽爽过佳节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