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近期,外国政要、专家学者和友好人士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就“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这一主题,深入阐述了他们对中国取得的辉煌发展成就、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观察与思考。
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汉学家马克林: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把整个国家凝聚在一起,给中国带来稳定。而这样的稳定性是很多国家所欠缺的。我认为,执政党的这种领导力,成为中国在经济、外交、科技等领域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否则,中国无法在过去一百年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不仅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中国同样做得非常突出的还有提高识字率、提高健康标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等方面。与曾经处于类似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好。在我看来,这是杰出的成就。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非常低。
2012年以来的十年,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目前有疫情带来的影响,以及美国因担心失去世界霸权地位而刻意压制中国的崛起,但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我预测并坚信中国及中国人民拥有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国梦”,继续走在繁荣之路上。
韩中全球协会会长、韩国东亚细亚研究所所长禹守根:
在想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过去100年走过的轨迹时,我还是不由肃然起敬。我年轻时留学日本、美国等国家,有着20余年旅居海外的经验,并曾在中国担任了十余年外教。在这期间,我与许多中国朋友进行了交流,所以十分清楚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伟大的百年成就,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付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
实现这一伟大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人民和他们拥有的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精神。放眼全球,中国人民的勤劳、诚实可以说是广为人知。中国人更像珍爱自己一样珍爱他们的祖国,有着为了民族大义而甘于奉献自身的美好品德。不仅如此,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等精神也令人十分敬佩。正因为中国有着这样的人民,才能将曾经难以找到希望之火的贫瘠土地变成充满希望蓬勃发展的沃土。中国人民在提倡各自的自由和权利的同时,更能够相互理解、齐心协力,让今天的中国蜕变成充满希望的国家。
英国共产党总书记罗伯特·格里菲斯: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不断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技术先进的、社会和谐稳定的国家,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首先,共产党人优先重视团结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注重保护地球环境和全球生态系统。第二,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来制定发展策略,将人民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使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这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第三,习近平同志强调了科技在创新和绿色发展中须发挥重要作用,这提醒我们所有人,共产党人应该注重自然科学学习。
中国共产党人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活跃、顺利、务实且创新,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朝着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我相信,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是这条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这将有助于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维护世界和平与环境安全,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向前发展。
巴基斯坦亚洲生态文明研究与发展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沙基尔·拉迈: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极具生命力的绿色发展理念,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借鉴。
中国有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真正当好“栽树人”极为不易。据我了解,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带领中国人民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生态环保工作变得越来越“酷”,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加入。2021年,中国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不少年轻人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主动选择去山林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大亮点。期待中国在这一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全球带来更多有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
中国践行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全球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全球合作。当前,中国对外能源投资中,可再生能源项目占比不断上升,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正为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我非常赞赏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建设美丽中国”愿景。我参观过许多美丽的中国城市,从中得到很多启发。杭州的西湖、苏州的运河、昆明的滇池,都曾遭遇污染问题。当地政府付出巨大努力开展水系治理,改善周边环境,让它们重新变得美丽。
当前,中国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诸多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面向未来,中国践行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因其提供的鼓舞人心的绿色愿景,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赢得越来越多支持,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