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申城酷暑后的追问:夏天都会这么热吗?

巨云鹏    2022-09-02 09:19:23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9月1日,上海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秋季开学,在秋天清晨的阵阵凉风里,孩子们告别酷热的暑假,回归校园。

这个夏天,挥之不去的酷热令人印象深刻。上海的红色高温预警常常刷屏朋友圈,多天气温在40℃以上;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引发的山火、干旱令人揪心;而放眼世界,科学家在北极着短袖打排球的报道,更是刷新人们的认知。

地球的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这个夏天的酷热,背后是何原因?未来的夏天,都会这么热吗?面对极端的气候变化,我们能做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大江东工作室专访了上海市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首席梁萍。

大江东: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市民普遍的感受是非常炎热,这种持续高热的情况,在上海历史上是否多见?

梁萍:在上海150年的气象观测历史上,今年的夏季高温可以算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事件,这个极端性在几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首先是平均气温破纪录。夏季(6-8月),上海的平均气温29.8℃,较今年开始启用的1991-2020年的新气候态平均值高2.3℃,创150年来同期新高。

其次是高温的极端性强。今年上海40℃以上的酷热日数多达7天,这是破纪录的;日最高气温达40.9℃,追平了上海150年来的最高纪录。

再者就是持续性强。上海今年夏天总的高温(日最高气温不低于35℃)日数有49天,在150年观测记录历史上排在第二位;其中是从7月31日到8月20日,有连续21天的高温日,这是非常少见的。

大江东:我们注意到,今年夏天,不仅是上海,包括整个长江流域,如重庆、武汉等都持续高温,并引发山火等灾害,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萍:造成高温的最直接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副热带高压。今年夏天,副热带高压持续、稳定地控制着我们整个长江流域,高压下沉导致大气加热,温度容易升高;同时由于云的减少,太阳辐射也比较强,更加剧了温度的升高。

副热带高压是导致高温的直接原因,但今年之所以它会持续稳定地影响长江流域,还有很多重要的背景。

首先,今年的副热带高压在整个北半球都比较强,形成了一个环状,笼罩着整个北半球。以前北美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伊朗到北非的大陆高压通常是分开的,今年则是合在一起的。由于他们合在一起,就不容易被来自南面的台风影响,也不容易被来自北面的冷空气影响,整个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都很很稳定。

而造成副热带高压会形成环状,还有很多原因,如大气内部的变化、海洋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影响,以及全球变暖等。总的来说,造成这样一个极端性事件,不会是一个单方面的简单因素的异常,而是综合的、多因素共同造成的情况。

大江东:气候的这种变化是一种偶然吗,还是体现了气候变暖的一种趋势?对其他季节会不会有影响,比如冬天会不会很冷?

梁萍:从气候变暖的影响来看,它会导致气候态,也就是平均气温的升高,也会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发生变化。比如,在更暖的气候背景下,发生极端高温事件的概率是会增加的。以前可能很多年才发生一次,今后也许频率会高一些。

对于其他季节的影响,比如冬夏气温的相关性,从本地数据分析来说,两个季节的气温没有显著相关。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大部分区域,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是有利于温度升高的,这是一种长期趋势。但在每一个具体的年份中,还是不一样的,会有年份的差异。不能把长期的趋势套用在某一个具体的年份中去。

还有一个变化是,在这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地增暖的幅度会更大,会影响到冷空气的南下,进而影响到一些寒潮天气。这些年我们有时会感觉寒潮比较明显,这和北极的升温是有关系的。因为北极一变暖,冷空气就待不住了,就要南下。

但是,寒潮是一个天气过程,有时候会比较强一些,有时候会弱一些。但对于气候来说,我们还是会去看一段时间的总体状况。对上海的气温而言,并没有反映出冬天有变冷的趋势。我们要区分每一次具体的寒潮天气过程和整个冬季气候态的冷暖异常变化,这是有差异的。

大江东:我们现在可以对明年的天气做一个预测吗,比如明年夏天还会这么热吗?

梁萍:这是一个年际变率的问题,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内部的变化、海洋的影响、陆面冰雪的影响等等,而这些因素每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现在看明年夏天的情况还有点早,要到冬天北半球积雪、极地海冰和海洋异常等情况都出来之后,我们可以用数值模式等方法来做预测,现在可能还为时过早。

大江东:我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比如减少碳排放,是怎样影响到气候的变化?

梁萍: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对增暖的贡献较大。若在高排放情景下,全球增温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在气候变暖幅度比较明显的时候,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进一步增大。为了减缓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减少碳排放,尽量减缓全球增暖的速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廊桥看“浙”里|景宁护关桥:深山古村里的文化地标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