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全球同此凉热,浦江创新论坛今年很“绿”

黄晓慧    2022-08-31 09:27:25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被称为“科技达沃斯”的浦江创新论坛,不觉走到第15个年头。今年代表科技创新的蓝色主基调中,增添了一抹绿——“低碳:全球创新新使命”,主题一目了然。气候变化、双碳技术、国际合作、青年力量……高频词勾勒出谈“天”说“地”的生动图景——天即气候变化,地即地球环境,各路科创英豪心系国家最迫切的创新需求,紧扣建设创新网络、把握未来趋势、培育青年力量的三大使命,推动世界和中国科技创新,传递科技自强自立的信心。

“地球暖”火烧眉毛,技术破题唯有国际合作

“过去八年是有纪录以来最热的八年,气候变化近在咫尺,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伦德以近期热议的“地球暖”开场。他赞赏中国的“双碳”承诺,关乎人类共同命运,各国政府、企业要携手应对、加强国际合作,“否则不可能实现共同的气候目标”。

全球同此凉热。低碳、减排是全世界共通语言,科技创新是实现低碳最有效路径,破除技术壁垒、加强国际合作,成为积极应对者的全球共识。

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联合首席执行官傅瑞德直接喊话:“创新在于伙伴关系,没有合作就不会有创新”。皇家帝斯曼是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健康营养和生物科学公司,看到中国减碳的魄力及市场潜能,他透露,已在中国注册新公司,期待推广抑制沼气排放新技术。

挪威科学院院士、奥斯陆大学诺比教授(Truls Eivind Norby)曾在苏州大学做了3个月访问学者,在江阴成立了一家公司和一个学术工作站,得到当地政府基金支持“中国创新发展的效率和势头很好,我们需要来自中国、挪威、欧盟的创新链,形成技术优势互补,也需要把生产制造放在长三角,这里航运体系发达,效率高”。

从中不难体会,中国市场离不开世界先进技术,而在中国市场广泛的应用场景中,世界先进技术也能获得更快迭代升级。在国际交流中,从前作为技术和治理方案输入方的中国企业,开始成为倡导者、推动者和供给方。

据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望明介绍,2019年,中国宝武就在墨西哥蒙特利尔世界钢铁协会执行理事会上发起组建“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设立低碳冶金创新中心和低碳冶金创新基金的倡议——倡议都已实现,15个国家的62家企业院校、科研机构集体入盟。2021年,超过42家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向“低碳冶金创新基金”提交150项创新项目申请,宝武提供了3875万元资金支持。

创新合作给企业带来实效。2021年,中国宝武每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千克标准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同比下降20%、23%和8%。今年7月,全球首个工业级别的富氢碳循环试验高炉在新疆八一钢铁点火投运;正在湛江钢铁厂建设的百万吨级氢基竖炉电路短流程零碳工厂,将在2025年前生产超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高品质绿色产品。

胡望明表示,作为碳排放大户,钢铁行业碳中和“不是依靠一两个技术就可以完成,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标准创新、平台创新的系统工程。“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关,优化技术创新体系,在全球范围吸引人才”。

同发一张“英雄帖”,长三角协同创新再跨前一步

长三角作为国家科技创新聚焦地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增长极,当仁不让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紧密的科创纽带。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每年的浦江创新论坛,都想方设法让长三角的协同创新抱得更紧。

2018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在论坛上签署《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战略合作协议》,启动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021年论坛开幕式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领域,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合作。今年,合作又跨了一大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等3项政策文件。
《合作机制》引人瞩目。在合作机制框架下,三省一市科技厅(委)首次发布同一张“英雄帖”:长三角首批20家企业创新需求发布,包括41项揭榜任务,包括自主可控智能毫米波雷达芯片、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6-8英寸碳化硅衬底产业化、智能化水下装备、自主高性能GPU及高密度视觉智能服务器等,需求方投入资金超过7亿元,其中对外揭榜资金超过1.6亿元。

“都是三省一市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两大先导产业领域,共同面临的技术攻关难题。”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刘晋元告诉记者,去年5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揭牌后,就开始着手这项合作机制。征集到近百家区域产业链“链主”企业或行业骨干企业的需求,由长三角各省市专家组成评审团队,遴选出20家企业需求项目。

刘晋元强调,合作机制寻求长三角创新需求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平均值,以产业链“链主”企业投入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他坦言,“合作机制迈出实质性第一步,还需要不断磨合”。

成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就是合作机制的探索开端。一年多来,三省一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加强,2021年长三角地区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数和金额,均超过四地获批总量的75%;科技资源共享愈发紧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二期加快建设,平台集聚大科技基础设施2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315个,大型科学仪器超4万台(套)、仪器总价值超过450亿元、仪器共享率超过90%;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日益活跃,2021年三省一市间相互输出技术合同2.1万余项、交易额达877亿元,同比增长38%。

双碳科技自立自强,青年一代奋起直追

8月26日晚,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电力创新研究院的王利刚教授,连夜从北京赶到上海出席第二天开幕的浦江创新论坛。“我主持或参与过11项欧盟项目,在欧洲很多顶尖实验室参观学习或工作过,深知我国在氢能技术和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但是我们有信心奋起直追。”此次论坛遇到许多同道中人,王利刚很振奋。

2020年,在欧洲有近10年求学科研经历的王利刚,回到母校华北电力大学任教。吸引他归来的,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带来的氢能技术研究热潮。王利刚坦言,在国外做科研会遇到“玻璃门”。他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做博后期间,虽是课题组研究骨干,但实验室承接来自政府或企业的研究项目,他作为外籍科学家,仍可能被排除在外。例如围绕船舶动力系统核心技术攻关的欧盟项目,他被要求中途退出。

回到祖国,截然不同,天宽地广。短短两年,王利刚作为核心教师建设全国第一个氢能本科专业,全程参与申报并获批第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围绕氢能领域的固体氧化物电池技术,他正在建设支持从材料到系统研究的高标准实验室,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33岁,强交叉、国际化的研究团队。“一些外国企业对中国制造业的量产和攻坚克难的能力有所忌惮,对中国科研人员会有所保留,但是欧洲科学界总体对我们还是持开放欢迎态度。”王利刚至今保持着和他在欧洲的导师、前同事们密切的科研合作。“从国家到地方,从部委到学校,对双碳新技术科研的重视不言而喻,给年轻科研人员莫大的支持和探索空间。”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时志远也是首次参加论坛。读研究生开始,时志远就和“碳”较上劲,研究用技术让天然气脱碳,以降低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碳排,“这是交叉学科中很小众的研究方向,”只有在上海这样科技力量集聚之地,才能获得集中支持。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提供基础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中科院和上海市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实验和技术交流平台,与中国宝武潜在的产学研合作则提供应用平台。

时志远格外关注这场科学盛会,更体会到“百闻不如一见”,各路大咖锐见让他深受启发,也坚定了他坚守小众研究的信心。“青年科学家有个共识,我们一直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把‘冷板凳’坐热。在‘双碳’研究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的研究需立足国家自身资源禀赋,面向‘富煤、少油、缺气’的国情,走出一条特色创新之路。”他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廊桥看“浙”里|景宁护关桥:深山古村里的文化地标
下一篇:“浙十年”——浙江何以成为“人口赢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