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生态环境部近日制定并将印发《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编制指南》,指导长江流域各省份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科学有序推进总磷污染控制工作,持续提升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指南》要求各地在全面总结“十三五”总磷污染控制成效与经验的基础上,精准识别行政区域内总磷污染问题,系统分析问题成因,结合各地实际,科学确定总磷污染控制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同时,《指南》将围绕工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流域生态保护及内源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方面,提供大量可供参考的污染控制路径,指导各地综合运用工程、政策、技术等措施,确保完成总磷污染控制目标任务。
为更好推动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和管理支撑的深度融合,生态环境部深入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表示,自2018年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生态环境部着力开展以磷为核心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流域58个驻点城市“一市一策”和流域生态环境智慧决策平台等研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支撑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系统诊断长江流域总磷污染问题及成因。识别出总磷为流域断面首要超标(超过Ⅲ类水)因子比例达57.3%;污染源中农业源占比最高,达60%左右,工业源入河系数较高、对水体影响更加直接;四川盆地、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长三角地区是总磷污染突出区域。
绘制长江磷污染流域分布一张图。形成长江流域不同水文条件下,主要控制单元磷污染空间分布数据库,核算驻点城市及主要控制单元磷污染物动态纳污能力。
形成长江磷污染分区管控策略和方案。针对长江上、中、下游,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污水除磷、实施源分离等;针对岷沱江、乌江、洞庭湖、武汉城市群等“三磷”重点管控片区,实施源头治理和差异化治理等;形成长江流域磷污染“来源解析—过程模拟—总量分配—污染治理—模式推广”的管控方案。
研发集成长江磷污染治理系列技术。构建技术评估方法,进行技术筛选、研发和集成,形成针对黄磷、磷矿、磷石膏、磷肥和含磷农药污染控制的28项技术。
“在浙江嘉兴,通过驻点工作组科技帮扶,南湖总磷浓度由0.16毫克/升降至0.1毫克/升以下,最低达0.05毫克/升,2020年底水质从Ⅴ类提升到Ⅲ类,并稳定至今。”邹首民说,“在贵州贵阳,驻点工作组对洋水河流域10余家涉磷企业进行减磷精准帮扶,经过近两年多的治理,出境断面总磷浓度由0.35毫克/升降低并稳定在0.2毫克/升以下,解决了总磷超标‘老大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