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武汉一位街边卖糖水的老人意外走红。“2元无限续杯,17年如一日”的坚守,令无数人为之感动。然而,无端的网络暴力搅乱了“糖水爷爷”一家的正常生活。时下,“糖水爷爷”已不再出摊,留下字条表示“想安静地生活”,并打算回到老家。原本是众人点赞的好事,因何成了“人走茶凉”的憾事。
在网红饮料层出、“食物刺客”来袭的市场上,2元随便喝、多年不涨价的绿豆汤、银耳汤,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价廉物美的期待,在酷暑之中给人带来凉意。尤其是标牌上“喝开水不要钱”“老人喝水不要钱”等质朴言语,更体现了老人回报社会、方便邻里的善意,在利益至上的乱象中不盲目迎合,为社会注入了暖流。正因如此,“糖水爷爷”被迫关门,尤其令人不舍与痛心。
有人说:恶语喧哗,好人退却。17年风雨无阻的糖水摊,没有倒在经营压力下,却倒在了网络暴力前。纵观那些网络言语,从“食材不干净”的无端质疑,到“孙子是自闭症”“子孙不孝、无依无靠”的恶意造谣,经相关媒体证实,确属无中生有。锃亮的锅盆、群众的口碑,已经为糖水品质做出最好的回应。但发生迅速、声浪巨大的网络暴力,往往能让虚拟世界的无端恶意,在现实世界酿成恶果。键盘侠的凭空捏造,既伤害了“糖水爷爷”和家人,也伤害了社会公众的心。
据研究,网暴的始作俑者往往并非为非作歹的恶人,而是平凡普通的个体,其言行初衷也未必刻意攻击他人,甚至还怀揣着仗义执言的“一腔正义”。在对“糖水爷爷”的指摘中,因为老人未戴口罩和手套就判定食材不干净、会吃坏肚子的人,不少都出于这样的道德义愤。问题在于,占据食品安全的立场,是否就能随意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未经证实的猜想,是否应该脱口而出并“无脑转发”?从看似合理的出发点,到毁人生活的结果,事实证明:并非所有良好意愿都会导致良好结果,不负责任的正义感更会造成无穷无尽的伤害。
正如老人表示,9万人都说不卫生不干净,我心里像插把刀一样。的确,互联网的去抑制效应使一些人忽视社会约束,躲在马甲里肆无忌惮,尤其当所见内容与个人标准有所出入时便大兴问罪之师;而互联网的群体效应使一些人在盲目从众、随大流站队中忘却是非判断,在转发跟评中对无辜者发起攻击。网络暴力这头狰狞咆哮的巨兽一旦出笼,就可能失去控制,不断放大语言的破坏性和杀伤力,哪怕这种伤害非你所愿。
“糖水爷爷”以17年的坚守,为世道人心注入正能量,让更多人荡起“善的涟漪”,正是这一故事的最大价值。退一步说,即便老人在操作流程上不够规范,网友也不妨多一些共情和理解,或通过求证核实、私下提醒等建设性方式帮助糖水摊经营得更好,共同守护好这份温情。让“糖水爷爷”吞下网暴苦果,绝非公众所愿,这伤害的是人心,辜负的是善良,难以修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信任。
从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到寻亲男孩刘学州自杀,一次次网络暴力事件为我们敲响警钟:网络空间不是法外空间,匿名性更不是对肆意妄为的掩护。治理网络暴力,需要重拳出击。回到自身,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暴的受害者,也可能在冲动中成为网暴的施暴者。他人的行为,自有道德法律加以约束,而不应该任由自己审判和处置。一旦自持正义超过理性,合理讨论越过界限,就可能伤及无辜。身为“网络公民”,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话负责。即便是正确的出发点,也应谨言慎行;如果拿捏不准,在按下回车键之前不妨先想一想,即将发送的这句话,如果是在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如果是对自己的亲友,还会如此轻易说出口吗?那一刻,答案已在人心中。
这正是:
网络空间有界限,理性思考再发言。
屏幕之前皆人心,勿让言语成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