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松阳西坑村:探云雾西坑 寻时光映画

窦皓 唐晓丽    2022-08-16 10:47:49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雾路到松阳,大水白茫茫,雾路到竹客,湿土地晒到荒。”靠着山尖“仙雾”,当地村民们不需要看天气预报,也能准确预测近期天气。

这就是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西坑村。

村庄坐落在海拔640米的山腰台地上,坐西朝东,呈心状。由于常年雨量充沛,目力所及处,漫无边际的云雾如海浪般翻腾。

 

图为云雾中的西坑村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一条小溪自北向南顺着村东蜿蜒流转,一条建于北宋的松宣古驿道穿村而过。西坑村仅300余人口,叶、丁两姓聚族而居,均建有宗祠并自立宗谱。作为始于明代,有着700余年历史的古村,这里至今保留有12幢清代古民居、宗祠、社庙、香火堂等历史建筑,以及40余幢民国至上世纪70年代的民居。依山而建的民居与古木修竹融为一体,伏卧在大山之中,宛如一幅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优美画卷。

 

图为西坑全景图

 

泥墙黛瓦,小巷深幽。勤劳朴实的村民,重仁义、讲仁爱,祖祖辈辈坚守安居乐业的精神。历代村民沿续着供奉社公殿、寨头殿、凉坑殿诸神的习俗,每逢祭期,当年的8个轮值户将活猪赶至殿宇内,子时一过,宰杀祭祀,以求诸神保佑一方平安,其虔敬之心,不言而喻。敬神的同时也敬祖,清明、冬至等节日不说,每年的“拜月半″却是别具一格。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在宗祠香火堂前,家家户户的祭品依序摆出,往往别出心裁,玲琅满目,让人叹为观止。

村民住房采用的泥木结构,保留着传统夯土泥墙工艺,也让传统工艺、传统工具存续至今。不仅如此,村中家家都遵守传统破土动工拜祭和上梁抛梁的建筑习俗;筛子、篾席子、篾菜篮、晒谷簟……男女老少做的各类器具,不仅满足生产生活所需,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延续着砍竹破篾做篾器的传统工艺。

从高山生态,到如画山水,再到深厚的历史文脉……西坑村优质的旅游资源和地理条件,成为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摄影观光的好去处。想要找回古香古韵的乡村记忆?在西坑,古树、古道、古村落的“复古”路线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图为夜晚的西坑村

 

除此之外,乡村旅游也在不断发展。2015年以来,全村共计发展“云系列”主题民宿农家乐8家。木作坊、二十四节气馆等各类新业态也纷纷入驻西坑村。村民也参与了进来。从农家乐到土特产经营再到传统手工艺,有资源、有技术、想参与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增收。

“未来,西坑村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一手抓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一手抓乡村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西坑村村支书介绍,村里还将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消费环境。努力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渠道。 

 

图为村中的民宿

 

“一水柔蓝,坑分内外,万峰耸翠,势合如何”。那扑面而来的乡野气息,是山川秀水中的仙境气韵,还是书卷历史的隽永馨香?“仙雾”相随的西坑,与美好景致相伴,同历史文化为邻,缥缈的云雾不仅也把村庄润色成温暖的淡黄,也诉说着村落的百年篇章。

鹅卵石路曲折婉转,黄泥墙凹凸有致,面向未来的西坑村打开了新卷轴,但这里,依旧能够觅得岁月长河中的旧时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小确幸到大产业,一杯咖啡“唤醒”上海什么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