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位于福建宁德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突发火灾,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国家级文物古迹被损毁。令人惋惜之余,也在启人深思,今天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些“文保老物件”?
福建多山,风雨常临。智慧的闽东北人民多采用廊桥为村居创造互联互通的交往条件,廊桥空间同时还承担着集市、祭祀、休憩、避雨等多种功能,是乡土社会的公共空间,寄托着当地人们浓浓的乡情、乡愁。坐落于屏南山涧的万安桥,穿斗式梁架飞檐走梭,顶盖双披青瓦,工艺堪称巧夺天工,气势雄伟,古朴端庄,不愧为中国古木拱廊桥之最。有专家表示,“从历史文化价值角度来看,万安桥能够准确体现当时(营建完工之时)的历史文化特征,包括造型特征、工艺流程、建筑技艺、社会风俗等方面内容,是解读我国古代木质廊桥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宝贵实物资料,这也是万安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主要原因。”
在普通人的眼里,位于山区的木拱廊桥看起来可能差别不大。可是,“现存最长”“始建于宋”等字眼的衬托下,足以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廊桥独特的木质卯榫结构,彰显工艺美术的一代风华,又为探析古人智慧、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支撑。损毁于烈焰,实在让人扼腕。
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多座建筑被大火吞噬。仅在福建境内,先后就有武夷山千年古刹瑞岩寺、余庆桥、建瓯步月桥等毁于火灾;揆诸全国,云南的大理、丽江古城,贵州铜仁川主宫等都曾发生过严重火灾事故;放眼全球,巴黎圣母院的浓烟滚滚,巴西国家博物馆熏黑的走廊、烧焦的房梁依然历历在目……可以说,火灾是古今中外文保单位的共同敌人,是保存馆藏、保护历史的世界难题。
历史上万安桥也曾多次遭火灾、洪水损毁,后又经历代数次修葺。事实上,火灾预警装置、自动喷淋装置、机器人灭火装置等现代科技设备的发展,已经能够应用于古建筑的防火及火灾扑救工作当中。但所有技防手段的前提,依然是保护的意识。根据当地有关部门的消息,万安桥修复工作已经启动。不幸中的万幸,是万安桥已数次做过完整测绘,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也在当地得到了传承。有人表示,“重建万安桥在技术上没有难度”。但遗产保护要以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桥可以再修,承载的历史和记忆却无法复制,可说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就接下来的修复工作而言,更要多下“真功夫”“巧功夫”。比如,要加强消防配备,夯实建筑质量,为抵御多种风险做好完全应对;再如,要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将历史记忆永久传承,让文物古建更加可触可感。万安桥的焚毁,再次告诉我们对文物保护工作应该刻在心头、落在行动,让这些承载我们先民智慧、民族文化的文物,能够真正“万安”。
这正是:
跃涧经风雨,安卧已千年。
扼腕叹烈焰,防患护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