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到来到气膜球场,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周末加入健身俱乐部,在公园绿茵上开启一场飞盘之旅……现如今,丰富的健身项目已经成为生活的重要调剂。只不过,在运动中挥汗如雨、放松身心的同时,热门场馆“一位难求”的现象越来越凸显。
相信不少体育运动爱好者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以球类运动为例,打一场羽毛球,数十乃至数百元一小时的费用不算小数,却总在预定时间刚开启就被一抢而空;踢一场足球,家门口的场地平时好像看不到人,可一到周末就爆满,价格也就水涨船高。对很多人来说,一边是捉襟见肘的闲暇时间,一边是争前恐后的黄金时段,只好不情愿地定闹钟、拼手速、抢场地,争取能匀到一块。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场馆的质量对于运动体验来说至关重要。还是以羽毛球为例,场馆的环境不仅对球速、运动者的视野、以及击球时球的飞行轨迹存在很大影响,运动伴随着的弹跳与跑动,也要求场地更符合力学设计、更具减震等功能。有资深运动爱好者表示,室内球馆价格不便宜,但还是不会选择去室外,因为在馆里更安全、对膝盖的损伤更小。可以说,运动的门槛可以不高,但健康的基础必须保障。再大众的运动项目,对此也有着一定程度的专业要求。
不难看出,愿意为运动场地买单的背后,承载着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从泥巴地上“摸爬滚打”,到优质场地上“你追我赶”,人们对于运动场所的期待正从“有没有”向着“优不优”发生转变。在体验运动本身的快感之余,运动消费的深度、广度也在不断拓展。拿近年来新兴的飞盘和腰旗橄榄球来说,运动场地或许稀缺,场地费用居高不下,但却始终热度不减。从早期微信群接龙组团打“野局”,到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俱乐部;从在城市公园的空地拼场,到花费几百元门票参与囊括教学、交友、跟拍、比赛等附加元素的专业活动,在加“钱”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了“体验”、加了“服务”。
运动市场红红火火,但依然难掩设施总量不足、供需不平衡的现状。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与大众快速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相比,高标准健身场地的缺位与不足成为一大痛点。而运动场地作为体育发展的第一刚需,一头连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头关乎人们群众的美好生活。如何破局,逐渐成为各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公共服务保障的题中应有之义。
好在,这一现象正悄然发生转变。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运动场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活力名片,也正在不断刷新。为扩大全民健身的“幸福半径”,不少地区努力挖掘城市空闲地、边角地、老旧厂房等“金角银边”,打造便民的健身场所,大家在这里不仅可以享用高标准球场、球桌,弥漫于街心的运动气息也提升了城市的美感与活力。与此同时,大型体育赛事场馆逐步向公众开放,也成为公共健身资源的重要补充。今年4月,冰立方冬奥文化大众体验季正式启动,冰立方在赛后敞开大门,把“冷场馆”用成“热资源”,不仅激发了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还形成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探索。
当然,运动场地的建设与发展绝非一日之功。在高质量运动场地参与体育运动固然好,也应警惕陷入盲目攀比的漩涡。毕竟,运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场地很重要,兴致和乐趣或许更难得。
这正是:
运动空间,近在身边。
补齐短板,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