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酷暑中的上海魅力!莫失莫忘“夏商周”

姜泓冰    2022-08-12 13:44:02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2022年8月,上海,持续高温天。上海博物馆因疫情限流,但满面期待的观众在艳阳下依然络绎不绝。

“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是引发这份热闹的理由——上博今年举办的最重磅精品大展,被圈内人评价为今年中国最值得观看的“现象级大展”。

有人“打飞的”专程看展,不少历史学者慕名前来,大江东采访当天就瞥见了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先生。此前,诺奖作家莫言曾现身展览,连忙碌的张文宏医生也悄悄来打过卡……

这个和上海当代都市生活似乎全不搭界的上古三代文明展,到底有啥好看?上海为什么要劳心费力办这个大展?

原来你是这样的“夏商周”:大展里的几个小故事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由上海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指导,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主办,精心遴选出的展品文物共217件/组、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就有67件/组。展品出自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

“20家博物馆、89个遗址啊,就是到河南,也很难看全这么多文物精品!”带娃看展的市民郑女士感慨。

故事和动人细节太多,大江东随手选几个器物里的故事分享。

“三只鼎”和“九只鼎”——

看夏商周文明展,满眼青铜和鼎。

序厅里,只放了三只小小的鼎,分别来自夏、商、周。

第一尊最简陋,深褐色,三只尖足,鼎壁很薄,周身仅有几条直线构成的网格纹,这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青铜鼎,出土于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遗址。

第三只最华丽精巧,带盖,有耳,有嘴,全身装饰错金银的三角云纹、四瓣团花,望似一把扁圆的当代时尚茶壶。它来自东周之末、战国晚期。

中间那只,商代妇好鼎,直耳方唇、圆腹圜底、圆柱状实心足,装饰着规整神秘的饕餮纹与夔龙纹,庄严稳厚,那是我们最熟悉的鼎界典范。

跨越近两千年的三鼎之会,而且相聚在世事流转又两千年之后,在东海之滨——如果三只鼎组个小群,它们会说啥?

“九鼎”,收于最后的“封邦建国”展区。本次展览规模最大、件数最多的这组文物,出自春秋中期的郑国祭祀遗址,按照祭祀礼仪排列:一排九鬲,二排八簋,最高那排便是九只大铜鼎。上博特地放了张周供列鼎制度示意图: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可在祭祀大典享用“九鼎八簋”最高礼仪,诸侯为“七鼎六簋”。但东周后期,诸侯强国不屑于周天子及其等级礼仪束缚,周天子眼皮底下的郑国,居然公开用九鼎祭祀,明晃晃的僭越与挑战。与之相邻的一组24件编钟,同样僭越了周代贵族的“乐悬制度”——耳闻目睹,难怪孔夫子“恶郑声”,发出“礼崩乐坏”之叹。

来自夏的“最美青铜牌”——

从7月30日持续到10月23日的大展,有两件展品,只能露面一个月,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是其一。

这块牌饰长16.5厘米,宽8-11厘米,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历经三千余年,绿松石无一松动脱落,在展厅柔和的光照下,它优美地泛着青绿光芒。1984年在二里头夏代墓葬遗址出土时,它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是穿缀系于主人胸前的。专家猜测,它或是沟通天、地、神、人的载体。

作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头牌”之一,馆方“忍痛割爱”,只借展一个月。

“妇好其来?妇好不其来?”——

本次展出,最小的文物当属西周晚期应国墓地出土的玉鹰,小而生动可爱。“娘家”平顶山博物馆开展后@上海博物馆,称“这是小鹰第一次离家‘出差’”,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最大的则是司母辛大方鼎。鼎的主人,是商王武丁的夫人妇好。

商代王陵大墓全都经过严重盗掘,1976年,因葬在安阳殷墟宗庙区而得以保存完整的妇好墓的发掘,是现代中国持续90多年殷墟考古活动收获的一次大惊喜。妇好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多达1928件,其中青铜器就有468件。司马迁等史家未着一字的妇好,不仅是商王配偶,更是国之良将,多次征战,地位显赫,可主持祭祀,亦是让商王武丁念念不忘的爱侣——商王武丁将情义留在200多块甲骨占卜辞:“妇好其来?妇好不其来?”“妇好娩嘉?(生育顺利)”“呼妇好往,若(顺利吗)?”“妇好亡咎(有没有灾祸)?”“妇好嚏,惟出疾(妇好打了喷嚏,是不是病好了)?”……

来自妇好墓的文物颇多,件件精美别致:5.6厘米高的跽坐人形玉佩,青玉小人上身挺直,双手扶膝,臀部坐在脚跟上,庄重有趣;青铜鸮尊,纹饰纷繁,正看是披着大氅、威严雄壮的“将军鸟”,背看却是小龙小鸟小鸮趴一身,有点“反差萌”;司母辛觥,前兽后鸟,造型雄奇,纹饰精致,展期也只有一个月,从殷墟博物馆展线搬来的代表器,那边还虚位以待呢……

90后讲解员小刘说,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祭祀武丁另一位配偶的。武丁爱重妇好,但下一代商王非她所生。后代商王的祭祀,为妇好铸了80厘米高的司母辛大方鼎,但献给生母的司母戊鼎则高达133厘米。

回应两大“工程”,请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形成期的故事

“这一天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正式出版;一件是‘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开幕。”9月29日,一位文博专家在朋友圈写道。

巧合让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很兴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第一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起动于1996年,最终完成出版已是20多年后,可见工程之浩大,课题之复杂——中华文明形成的轴心时代第一次有了明确年代: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继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更规模浩大,从2004年到2016年,完成四个阶段的研究项目,终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距今5000年前,我国进入文明阶段,出现国家,进入“古国时代”。

“我们的展览,正是对断代工程和探源工程的回应。”杨志刚说,对百姓是一次艺术欣赏,是美育;对上博,则让考古发掘与学术成果走向大众,让更多人通过文物,感受中华文明历史源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河南是考古大省,从新石器时代到唐宋都有丰富的文物发现。上海方面聚焦夏商周三代,因为《史记》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的记载,这里是最早被称为“中国”地域之所。“宅兹中国”,源自西周青铜礼器何尊的铭文,记述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洛阳)时,首次提到“宅兹中国”——意即:“这里就是中国”。

走进展厅,处处感受策展者的良苦用心:“宅兹中国”四字,用青铜和玉饰花纹装饰,氛围感十足;展区分为茫茫禹迹、赫赫夏都、烈烈汤誓、大邑商都、四方翼翼、成周王城、封邦建国等几章,夏代展区用青色底,商代用白色、周代用红色。

上博副馆长陈杰说,如此设计,是为了贴合五行学说:夏朝是木德,尚青;商朝是金德,金克木,尚白;周朝是火德,火克金,尚赤。

展览涉及不同遗址地点、重要发现、文化时期、礼法规定时,会加入影像、图片、图表,比如将《史记·殷本纪》所列商王世系与现代考古研究通过甲骨文和青铜铭文记载整理的商王世系列表对比,证明《史记》关于上古的历史记录很靠谱。“赫赫夏都”,二里头遗址宫殿复原图,可见中国最早按中轴线建起的宫室模样,“建中立极”的王权至上与中轴线规划理念,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风格。二里头遗址出土礼器“玉璋”旁,有一张同类形制“璋”在中国乃至东南亚各地遗址出土情况的地图,直观呈现3000多年前中原文化的强大辐射力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交融的形成。

大博物馆计划讲述“何以中国”——何以上海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为“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所做总序提及,上博制定“大博物馆计划”,将联手国内各大博物馆,充分挖掘优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最新考古发现,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用以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灿烂成就,彰显博物馆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杨志刚馆长透露,上博会用五到十年打造“何以中国”系列展,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特质和形态,高水平做好考古挖掘阐释和文博立体展示,“让文物活起来”,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和时代风采,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国故事。

首展之后,“何以中国”系列展有望最快落地的,是上海与甘肃携手,引介秦文化形成及壮大的历史。这次三代文明展最后一件文物,是上博馆藏的“商鞅方升”——商鞅变法时铸造、颁布的标准器,底部刻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度量衡的诏令——强秦兴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出场,终结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夏商周青铜时代落幕。

商周三代文明展准备期间,疫情时有散发,人员往来及文物挑选、运送、点交、布展等诸多不易。从策划到开幕的一年多,周折重重,艰苦备尝。上博为何如此执着,又何以能办成众多“现象级大展”?

“河南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情谊深厚,在学术交流和陈列展览等方面多次成功合作。”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显然对上博有足够的信任,一下子搬来40多件文物重器,希望帮助上海观众读懂中原文明精神内核。

“在上海这一国际窗口办展,将使上海民众乃至全国各地公众包括各国人士领略夏商周文物魅力,体味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脉、共同的文化情感,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的文化特质,有助于借助展览读懂河南,读懂中国。”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

建馆70年的上海博物馆,素以敬业、专业闻名。“作为央地共建的国家博物馆,上海是面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窗口。我们有责任帮助大众、帮助世界感受和理解中国历史。”杨志刚馆长说。

方世忠表示,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回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推动上海博物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在传播、传承中华文明中,讲好精彩上海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我们汇集最重要的河南文物和考古材料,重新组合,烧成的这道‘上海菜’,味道如何,欢迎大家品尝!”陈杰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让合作共赢的力量直抵人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愿做一根“炸不断的电话线”

愿做一根“炸不断的电话线”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