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校际冰球联赛比往年推迟了一个多月,但十一学校的主力队员周嘉禾格外兴奋,因为去年代表学校战胜二十中夺冠还是在五棵松体育中心,而今年7月31日的决赛将在国家体育馆冰球馆进行。今年也是他作为初中生参加的最后一届校际联赛,如果能够带着学弟们在北京冬奥会男子冰球比赛场馆卫冕,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冬奥助推校际联赛成长
北京市中小学生校际冰球联赛的前身是2012年几位学生家长发起的校际冰球友谊赛,当时还只有史家小学等三所学校参赛。在家长的带动和学校的支持下,2013年秋,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举办了首届校际联赛。
2015年,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随着冬奥筹办工作的进行,冰雪运动的发展提上议事日程,校际联赛开始得到北京市体育局和北京市教委的重视。北京市冰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邢隺介绍说,从2016年开始,北京市体育局每年争取市财政15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支持赛事发展。
此后,参与冰球运动的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多,联赛规模也不断扩大。并在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赛季达到顶峰,参赛队伍达到132支,运动员近1800名,成为全国乃至全亚洲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校际冰球联赛。
今年的联赛因为疫情影响,从每年基本固定的5-6月举行推迟到7月份,共有1399名小运动员、97支队伍参赛。虽然参赛队伍队伍略有减少,但比赛场次规模仍然稳定在300场以上。
就冬奥会对举办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而言,校际联赛的发展可以说直接受益于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筹办,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冬奥体育遗产,在作为双奥场馆的国家体育馆举办赛事本身也是对场馆遗产的利用。
冰场保障校园冰球发展
在校际联赛十年发展的历史上,史家小学冰球队曾创造蝉联7届冠军的神话。周嘉禾的冰球之路正是从史家小学起步,他从5岁开始练习冰球,2014年二年级开始就连续代表史家小学参加校际联赛各组别比赛,多次获得冠军。但从2021年开始,北京市的校园冰球格局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海淀实验二小和中关村二小分获2021赛季小学甲A组和丙组冠军。今年,汇佳绿龙队异军突起,包揽小学甲A组和丙组冠军。
校际联赛冠军归属的变迁折射了北京青少年冰球的快速发展。《中国冰球运动发展报告》对青少年冰球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相对于人口或者气候条件,青少年冰球的推广和繁荣依赖于更多数量的冰球场地。北京市体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冰场数量已由冬奥会申办前的42座冰场、44块冰面,发展为82座冰场、97块冰面。
除了汇佳学校、一零一中学等少数几所学校拥有自己的校园冰场,真冰冰场对大多数中小学校来说还太过奢侈,与俱乐部共建使用社会冰场训练仍然是目前中小学校冰球训练的主要途径。
为了更好满足学生上冰的需求,2018年开始,东城区史家小学等6所中小学校每年11月中下旬都在校园内铺设季节性冰场,铺设的冰场一般可使用至来年3月。
此外,部分学校也尝试用仿真冰场破解场地问题。2016年2月,中关村二小就在海淀校区引进北京市中小学第一块室外仿真冰场,并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将旱地冰球项目全面进入课堂的学校。
体教融合厚植冰球根基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将逐渐构建起“教会、勤练、常赛”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在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滑冰、滑雪、冰球等冰雪类运动被列为课程内容中的专项运动技能。根据教育部的计划,冬奥会结束后还将继续遴选建设全国中小学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北京市在目前的200所基础上,2025年有望达到500所。
北京正致力于将冰球打造为城市新名片。海淀实验二小队领队刘福生老师告诉记者,虽然2019年起,北京逐步减少了小升初的体育特长生招生名额,但一零一中学、二十中等冰雪运动特色强校仍招收包括冰球在内的冰雪特长生。北京市高中校际冰球联赛已于2021年开始启动。未来在特色校基础上建立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的“一条龙”人才体系将有效解决冰球人才升学断档问题,进一步厚植青少年冰球运动根基。
2019年,周嘉禾入选北京市青少年U12冰球队,并被十一学校录取,当年年底就代表学校参加全国中学生冰球锦标赛并获得冠军。今年校际联赛决赛对阵一零一中学,周嘉禾独进五球,十一学校也成功卫冕。虽然在疫情期间又要备战中考,又要练球,但周嘉禾取得了中考657分的好成绩,接下来的三年他也将继续留在十一学校就读。周嘉禾表示自己会一直打下去,“未来,我希望能考上‘清北’,同时打进国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