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一封跨越3600多公里、飞往雪域高原的北大录取通知书送到了西藏考生平措旺扎手中。平措旺扎毕业于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专业录取。金秋时节,他将来到未名湖畔、厚道石旁,带着初心与梦想,踏入医学的庄严殿堂,为110岁的北大医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这封录取通知书,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亲手装封,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医生范翔传递,多位北大医学援藏医疗队员一同送达。
脚下有路、肩上有责、心中有爱、身上有光,乔杰院士祝贺平措即将投身时刻能感受生命意义的事业中。正如乔杰院士所言,平措的选择,是对医学的热爱、对初心的坚守。
学医的种子,萌根发芽
平措旺扎对医学的亲切与好奇,源自于家庭。平措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藏医,正在硕士阶段学习的兄长,本科专业是放射医学,也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
小时候,平措喜欢陪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给患者看病。父亲一天要看50多号患者,虽然人数很多,但父亲总是耐心诊疗,还给患者普及一些预防保健知识。平措发现,父亲每次看完一个患者,都会流露出轻松愉悦的表情。父亲告诉他,这是一种帮助他人解决难题、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父亲时常鼓励他要努力学习,将来学好医学,并把它带回家乡。就这样,一颗学医的种子在平措心中逐渐萌芽。
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平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说:“学医不只是在大学或工作期间的事情,它更是一辈子的事情;医生救死扶伤,护佑生命,是一辈子的职业,更是助人为乐的一种享受。”
如果说,父亲是平措的引路人,是他学习的榜样,那么母亲就是一盏明灯,为他指明方向。平措的母亲是大学藏文老师。母亲一直教育平措:人的一生,不在于赚多少钱,获得多少荣誉,而在于是否真正为他人、为社会做了什么。治病救人,医生是一个可以直接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职业。来自父母的耳濡目染,使平措从小就对医学有着敬畏与好奇。
梦想的远方,北大医学
平措旺扎出生时,眼睛具有严重的斜视,视线聚集在一个地方时,眼球会不由自主地转动。当时,西藏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父母只好利用暑假时间,几次带他到上海进行手术治疗才得以康复。年幼的平措看到,一些藏区群众在面对重疾时难以得到及时的医治。异地诊疗复杂麻烦,也是一笔经济负担。平措便下定决心,一直想为更多人做点什么,他希望有朝一日,家乡的医疗条件也能改善,百姓不用为了看病而奔波。
平措进入北大医学的梦想,源于援藏医疗队。
平措初中时,身边有一名同学的奶奶患有严重白内障。几年治疗,老人病情始终不见起色。正当家人一筹莫展之时,北大医学援藏医疗队的到来,为奶奶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经过手术治疗,奶奶重获光明。
除眼科外,儿科、骨科、妇产科、肾内科等不同科室的北大医学援藏医疗队医生,都为很多患有疾病的藏区百姓进行了专业化诊疗。一个又一个的援助故事,给平措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往后的了解中,平措知道了钟南山、屠呦呦、顾方舟……这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群星”都是北医校友。他更清楚地意识到:北大医学培养的是脚踏实地做人,扎扎实实为人民工作的医生。
2022年,是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百余年来,在捍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医路征途上,一代代北大医学人始终是悬壶济世道路上的中坚力量。在为祖国培养领军医药卫生人才的同时,北大医学不忘扎根祖国大地,承担社会责任。从北医毕业后的校友,支援西部、扎根基层。在疫区一线、雪域高原,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世界需要的地方,都有北大医学人的身影。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不仅是用生命护佑生命,更是用心灵温暖心灵。
得知自己高考成绩的那一刻,平措十分激动,这是他离梦想最近、也是最真实的一次。他放弃选择其他专业,坚持报考北大医学。这是平措对萌生多年的医学初心的坚守,也是一种医学路上的传承。
立志学成,回乡服务人民
平措旺扎虽然还未踏入大学的校门,但心中已经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
对自己向往的大学生活,平措说到,目前打算先学好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本领。在学有余力的同时,进行双学位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平措说:“北大医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医学领域人才。进入北医学习,对我来说既是荣幸又是机遇。青春是最好的奋斗年华,我们不仅要在探索中,弄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要在基础知识上下硬功夫,练硬本领。”
平措希望,在学成之后把更好的医疗资源带回家乡、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传授给更多的人。在他看来,能够用所学所得回报家乡,为家乡人民尽一份微薄之力,就是传承北大人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北医人“厚道担当”的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