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约0.4摄氏度,为1979年以来最高;截至入伏前,我国平均高温日数5.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烈日下、高温中,许多劳动者不畏酷暑、坚守岗位,为城市安全、稳定运转默默付出。加强对高温下劳动者的关心爱护,最大限度减轻高温危害,不仅仅是用人单位的事,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应对高温“烤”验,需要拿出真招实招。今年6月初,全国总工会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近段时间,各地相关部门积极行动,组织开展送清凉、送服务、送关爱等活动。在慰问形式上,有的送去清凉物资,为劳动者提供消暑饮品、遮阳伞、冰袖、防暑药品等;有的提供消暑空间,建设“司机之家”“劳动者驿站”,为劳动者避暑休息提供便利。在慰问对象上,电力、建筑、环卫等露天作业人员和钢铁工人、锅炉工人等高温作业人员,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医护人员、社区防疫志愿者等防疫一线人员,都成为重点服务对象。贴心的呵护、到位的保障,让劳动者在辛劳工作之余,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减轻高温危害,做好宣传引导必不可少。近期,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个别劳动者忙于工作,对早期症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进行及时干预。这也提示我们,除了提供全面服务保障,也要同步进行防暑降温知识普及,提前做好高温防护提醒。一些地方的街道、社区和企业、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开展义诊、宣传宣讲,取得不错效果,值得借鉴推广。通过健康知识科普,给出应对高温天气的措施建议,帮助劳动者了解高温危害、掌握相应防护措施,能够切实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确保他们平安度夏。
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10天,我国南方大部仍将持续高温天气。酷暑之下,不少地方“暖闻”频现、“凉策”不断,银行、餐厅、超市等市场主体主动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清凉服务,让人倍感暖心。当我们在点赞广大劳动者辛勤付出的同时,也应把致敬转化为行动,珍惜、维护其劳动成果。无论是主动将垃圾扔进垃圾桶,还是出行时遵守交通规则,或是耐心等待快递外卖,多一点换位思考,其实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支持与尊重。
多一分体谅,生一分清凉。能否给劳动者更精准、更贴心的关爱,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劳动者为保障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贡献力量,全社会应当共同为他们撑好“防护伞”。加强生活措施保障,把关爱和清凉送达到位,才能帮助广大高温下劳动者健康、安全地完成作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