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日,上海迎来历史性时刻——
这一天,伴随着黄浦区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二轮征询首日以97.92%的高比例完成签约,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这一困扰上海多年的民生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1992年,距建国东路不远的“斜三基地”,成为上海第一块毛地批租土地,开创吸收外资进行旧区改造的先河。30年来,多少人的魂牵梦萦、多少家庭的命运变迁,年年岁岁的喜怒哀乐、难以计量的爱恨情仇,凝结在眼前这幅正缓缓掩上的历史长卷中。
从1991年开启大规模旧区改造至今,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提高居民居住质量作为民生保障“头等大事”,一届接着一届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130万户曾“蜗居”在危棚简屋、二级旧里的居民家庭搬进了商品房小区,城市变迁翻天覆地。
陆家嘴是上海,老虎窗亭子间也是上海;黄浦江蜿蜒流淌是上海,弄堂里曲折过道也是上海。1990年,上海人均居住面积6.6平方米,住房成套率约30%;到2021年,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住房成套率提高到97%以上。
一幅持续30余年的旧改长卷
7月24日,上海依旧酷热难耐。当天特意穿上红色T恤的王伯明,在征收所签完协议后,就开始忙着搬场了。“今朝是个好日子。”一上午,王伯明进进出出弄堂忙个不停,从青丝到白发,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旧改,实现了我的换房心愿。”
梦花街区域蓬莱路地块,学宫街23弄,颜本通老先生已收拾得七七八八,客厅里铺满搬家纸箱。还没封口的那箱,塞满家庭相册,打开,风华正茂的老先生、美丽温柔的妻子,全是过往岁月难忘。
老先生家中近乎迷宫,几十年来陆续搭出。前门处整出阳光房增配了一间小客厅,客厅上方再辟出阁楼让保姆住,后进刚能摆下张窄床,相濡以沫的妻子瘫痪在床已有6年。绕出后门,又一道峭梯,老先生自己爬楼睡亭子间。
“真的渴望住房条件能改善。我等这一天几十年了,从小伙子等成老人家。”学宫街所在地块征收时间较早,颜老先生早早在松江挑好了房,三室一厅。房子还在造,他就在边上先租房住着,“我要看着房子盖起来。”
一户户人家,如浪花汇入大海,与城市发展同行。
衣食住行、人间烟火。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上百年的城市形态,沉淀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几千处弄堂,像血管一样织罗密布,成为这座城市的底子。
岁月冲刷过往。建造之初时的里弄小楼,往往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化整为零”,变成几户甚至十几户人家。“72家房客”,成为上海人熟悉的市井生活。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建筑之密、道路之狭、绿化之少、缺房户比例之大,一度均居全国“第一”。
城市变迁、波澜壮阔,付诸纸面,短短几行:1991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要改造危房、棚屋、简屋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1992年,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到20世纪末完成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目标;2000年,按照七届市委七次全会提出的加快旧区改造要求,聚焦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启动新一轮旧区改造工作……
时针走到2017年,上海旧区改造从“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此时,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还留有31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6万户。
这其中,地处城市心脏地带的黄浦区,占了一半户数。
依托党建引领,直面旧改征收“硬骨头”
旧改一路推进,此时留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旧改没来盼旧改,旧改来了又怕改,这是一些旧改居民常有的心态。宝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丽华还记得,2019年,宝兴里旧改征收范围公告贴出来那天,“居民是很高兴很高兴的,第二天就冷静下来了。”
在上海,每条里弄都有太多故事。解放之初,宝兴里区域鱼龙混杂、环境差乱,社会形态复杂。面对困难局面,1949年12月,在共产党员带领下,宝兴里诞生了上海第一个、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由居民自发建立的居民委员会。首任居委会主任单粲宝将自家客堂贡献出来,变成了居委办公场所。
70年后的2019年,宝兴里用党建引领这一攻坚克难的法宝利器,直面旧改征收这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硬骨头”。
党建引领下,旧改所在区领导深入一线,包户包案,起到临界突破作用。机关干部下沉基地、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面对面、点对点了解居民实际情况,把工作延伸到弄堂口、灶披间、屋顶头,对排摸出的重点对象、复杂对象进行全过程情况跟踪和矛盾化解。
党旗在旧改一线高高飘扬。安置方案、补偿标准、签约情况,房屋调查结果、初步评估结果、补偿情况全部公开可查,选房摇号过程全程直播,宝兴居委主任带头签约,要的就是公信力、透明度,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一碗水端平、一竿子到底、一揽子公开”,吃下“定心丸”。
旧区改造,被称作“天下第一难”,难就难在做群众工作。
有一户人家,早已从宝兴里搬走,却也不愿配合动迁。居委会和征收所工作人员前前后后十多次赶往市郊的居民家中,最开始闭门不见,后来慢慢打开防盗门、隔门相见,最后终于打开纱门、请进家门,直至面对面签约——一片真心与诚心,最终打开的是居民的“心门”。
基层党员干部既讲征收动迁政策的“普通话”,又讲居民容易听、听得进的“上海话”,把旧改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有的党员面对一些有心里落差的居民,直接摊开自家房屋的评估报告,“你看,我家评估价比你还低呢。”居民心态一下子平衡下来。
从2020年1月6日正式签约,至当年6月26日最后一户居民搬离,宝兴里仅用172天,实现全部1136证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创造了近年来上海大体量旧区改造项目居民签约、搬迁完成时间的多项新纪录,还在黄浦区历史性地实现旧改推进“零强制执行”。
中心城区“二元结构”矛盾得以解决
上海将宝兴里在实践中探索的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推进旧区改造的一系列方法,总结形成为宝兴里旧改群众工作十法,在全市推广,成为推动旧改工作提速增效的法宝,包括一线工作法、精准排摸法、党员带动法、危中寻机法、平等交流法、循序渐进法、钉钉子法、换位思考法、组合拳法、经常联系法。
上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宝兴十法”的形成,说明新时代群众工作“各家各法、没有定法、贵在得法”,只要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就能把群众路线走实走好。
“从宝兴里开始,后面两年我们对大规模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的改造,无论进度还是质量,都有明显提高。”黄浦区第四征收所总经理田力说。
2020年,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成片二级旧里改造的总体要求,黄浦区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2020-2022三年旧改攻坚计划》,通过市区联合储备、区级单独储备、地产集团政企合作平台和毛地处置等多个渠道,想法设法加快民生改善。数据显示,三年攻坚以来,黄浦区已累计实施46个项目,5.8万户居民告别旧里、住上新居。今年以来,黄浦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任务推进,完成余留10个成片旧改项目,涉及1.1万户居民。
此刻,黄浦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意味着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在更多人看来,这也标志着以黄浦区为代表的上海中心城区,一边是高楼大厦林立、一边是老旧房屋密集的“二元结构”矛盾得以历史性解决。
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新的旧改攻坚战又开始打响——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姚凯透露,上海将全面加快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新时代人民城市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