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市庆元县,松源溪穿城而过。溪水之上,各式水泥桥飞架两岸。不过,那座从历史硝烟中走来的咏归桥,却别有韵味。
有人说,松源溪是庆元人民的母亲河,世世代代的庆元人,在这里都有着美好回忆,此话不假。夏日的溪边,一群歌友们正在吹笛子、拉二胡,合奏着越剧曲目,他们配合默契,曲声和谐。如此美好的场景里,伴随着悠扬乐声的,是缓缓流淌的溪水,以及明镜般水面上的精巧倒影——一座古朴别致的廊桥。
这便是咏归桥,又名杨公桥、护龙桥、兴贤桥,是一座编梁木拱廊桥。该桥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最初被称为“兴贤桥”。明天顺四年重建时,因以龟石为梁,后人取《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名“咏归”。从元代初次建成至今,咏归桥屡毁屡建,历经坎坷,但始终屹立在松源溪之上。
咏归桥集亭、台、楼、阁于一体,处处充满着古人的智慧。作为木拱廊桥,木拱架借自然岩体为基础桥台,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组合卯接。拱架平面上建造有8间廊屋,全长约38米,桥身外壁还鳞叠有三层风雨板。除此之外,桥东的补天阁,阁顶画像衣锦临风、楚楚动人,桥下的石龙潭、放生潭波光荡漾、水天一色,桥西的石龙山树木葱郁、云雾缭绕。一桥、一水、一阁,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
远远望去,碧水之上的咏归桥,深邃的红色桥身上戴着一顶青砖黛瓦做成的“帽子”,好像一艘巨大的红船行驶在双溪交汇处的石龙潭中。这似乎也冥冥之中暗示了它的不同寻常——一座红色的丰碑。
“咏归桥见证了庆元地方党组织的建立,也见证了庆元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更见证了革命志士在困境中顽强和坚持。” 和桥朝夕相伴的文保员吴美银觉得,战火中走来的咏归桥带着与众不同的红色气质。
抗战期间,国内形势风云莫测。1938年5月,中共浙江临时省委书记刘英选派施平同志到庆元,以国民党庆元县政府民政科长的职务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筹建县一级党组织。
6月初的一天,施平等几位中共党员以晚饭后散步、聊天为名义,在咏归桥上召开秘密会议,成立中共庆元县特别支部。之后,在此基础上,特别支部改为中共庆元县委,并在各地快速发展党员,先后建立了竹口、城区、荷地、淤上4个区委和9个支部,一批又一批中共党员在此坚持革命斗争,直至1949年5月17日庆元解放。
“孕育红色传奇的地方,更要保护和利用好。”每天清晨,咏归桥上都会出现吴美银的身影,当整座城还在酣睡时,他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
“早上人少,能观察清楚桥面有没有受损、桥板有没有风化。”吴美银家离桥不远,对咏归桥有着深厚的感情,“晚上更要来,因为聚集在桥上的人很多,有的纳凉,有的唠嗑,有的唱歌,非常热闹,我得确保桥上没有火源,及时消除隐患。”
2013年,咏归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庆元高度重视古廊桥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成立了庆元县木拱廊桥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和庆元县廊桥保护与开发协会,并在每座廊桥设立了一级廊桥长和二级廊桥长。
时至今日,咏归桥已成为百姓休闲娱乐、文艺创作、民俗文化与祭祀的重要场所,也正因为浓浓的信仰情结,庆元百姓对廊桥百般呵护,使得廊桥能够保存至今。
作为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从红色革命中走来的咏归桥,看遍风云变换,依旧岿然屹立。向晚时分,游人如织,熟悉的音乐声再次传来。站在这艘“红船”之上,触摸着廊檐,游者哼唱的歌词缓缓荡入耳畔:“西下残阳熔暮色,初升皎月蝉娟,长虹静影卧龙渊,亭台冥色里,烟柳俯清川,信步咏归疑梦境,良宵美景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