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来临,1076万名青春学子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如何确保对毕业生的服务不断线、工作不断档,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答题。
不久前,人社部印发通知,于7月至12月启动实施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台账,完善实名帮扶机制,对有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推动政策性岗位和公共部门岗位加快落地,扩展基层就业空间……一系列暖心举措,将有力保障毕业生求职之路走得更加顺利。接下来,还需联合相关部门、高校做好衔接、协同推进,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毕业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就业服务。
做好衔接,帮扶不落一人。毕业生从高校步入社会,身份发生了转变,服务毕业生的主体也从高校转为各地的人社部门。这就要求各省级人社部门提前与教育部门、高校对接,尽快获取未就业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及时建立台账。值得注意的是,6月底人社部已开放了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允许未就业毕业生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地进行失业登记或求职登记,确保毕业生求助有渠道,服务不断线。
精准施策,提高服务质量。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动公共服务进校园,从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到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方案,实践证明,更细致的就业服务工作,能有效提高毕业生找到合适工作的效率。从高校转入社会,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需延续之前的好做法,不断提高服务精准性。对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可提供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见习机会等服务;若其缺少岗位信息,可加大岗位推介力度。对暂无就业意愿的,也应做好状态记录,及时跟进服务。
创造条件,畅通求职渠道。在校期间,校园招聘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毕业生求职的主渠道。毕业生离校后,各类社会化专场招聘活动应承接起校园招聘的功能,当好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沟通桥梁。特别是要发挥好线上招聘平台的重要作用,广泛应用智能匹配系统与直聊、直播等新型求职招聘设施,推进直播带岗、线上宣讲会、无接触面试等新模式,加快岗位信息省级集中、全国联网发布,畅通信息发布渠道,让毕业生能更方便、更全面地获取岗位信息。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组织线下招聘活动,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7月以来,各地积极行动,不断探索好做法、真招数、新路径,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打造良好社会环境。有的地方为求职毕业生提供住宿、交通便利,有的重启各种延期的就业招考,有的归集发布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岗位。相信随着一系列支持、帮扶举措的接续落地,广大毕业生一定能抓住就业机遇,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成就更精彩的人生。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