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共产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著名导演任鸣同志追思会在北京人艺召开。
“言志一口气,万难死不休。今日誓出口,一生不回头。”受家庭影响,自幼对文艺充满兴趣的任鸣,18岁时作自题诗一首,立志成为戏剧导演。在余下的44年光阴中,任鸣导演戏剧作品90余部,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志向: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戏剧。
一生为戏,无怨无悔
为了报考每隔3年才招生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任鸣高中毕业便开始“待业”在家自学,还到中央实验话剧院跑龙套,1982年9月,22岁的任鸣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1987年毕业实习期间,任鸣来到北京人艺,给导演林兆华当助理导演,并自此成为一名“人艺人”。
“我见证了他如何走进北京人艺,见证了他和东红的恋爱,见证了他如何成为导演”,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与任鸣相识37年,共事35年,见证了任鸣在北京人艺的一生。
在任鸣62年的生命中,35年奉献给了自己心爱的戏剧事业,奉献给了北京人艺。1991年,《回归》上演,这是任鸣来到北京人艺后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大剧场话剧。3年后,34岁的任鸣被任命为北京人艺副院长,成为北京人艺历史上最年轻的副院长。2014年担任北京人艺院长职务直至离世。
他曾说,“戏在,就会说话”,他一生创作出90余部舞台作品,包括《北京大爷》《我们的荆轲》《榆树下的欲望》等,继承、发扬和拓展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与艺术追求,是北京人艺导演队伍中的领军人物。
追思会上,冯远征回忆起十几年前,任鸣对他说的话,“你守着相爱的人,干着心爱的事,这就是幸福。”冯远征觉得,“他其实不只在说我,也是在说自己,虽然他走得比较早,但我相信他这一生都是幸福的。他一直践行着自己当年说的那句话:‘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戏剧’。”
忠于舞台,戏比天大
“不是有了希望才要坚持,而是坚持才会有希望,任鸣都做到了。”北京人艺一级演员吴刚与任鸣相识有30余年,在吴刚心目中,任鸣是一个好导演、好哥们,一个善良天真的大男孩,更是“北京人艺这个舞台忠实的坚守者”。
北京人艺原副院长濮存昕与任鸣一起走过近40年戏剧生涯,任鸣的去世让他无比的心痛惋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听闻任鸣的突然去世,濮存昕表示,“真正的认知到命比天大,但任鸣用生命诠释了排练厅墙上的这四个大字:戏比天大!”
濮存昕记得,院庆当天,任鸣不仅参加了上午和下午的会议,还在晚上《茶馆》演出结束后到后台慰问演员,“当时他与我握手,手是冰凉冰凉的。他是在工作岗位上殉职的院长,他是未完成戏剧理想而失去生命的导演,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前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有个伴随他至少15年的小本子,记录了他人生重大节点的发言稿,今天,张和平再次翻开他的小本子,“就任与离任时,我都说了三个‘任’,一是信任、二是责任、三是重任,原本还有第四个‘任’,是胜任。但我删去了,因为我把它当做一个奋斗目标,藏在心里。而今天,我要把这第四个任转交给任鸣同志,他做到了‘胜任’。”
回想起任鸣,张和平眼前总是浮现出任鸣使用的翻盖手机,张和平纳闷,使用这样的手机会不会造成信息和观念上的落后或不畅。现在他想明白了,任鸣是希望把自己的心永远放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永远放在北京人艺的排练厅里,永远放在他一直追求的戏剧世界里。
活在戏中,留在心中
“我们再也见不到排练场激情澎湃的他,见不到生活中那个高高的,走路不急不缓,永远面带微笑,拿一把扇子,揣着翻盖手机,拎一个帆布包,包里有用纸巾或塑料袋裹着两块馒头的大导演、大院长。《名优之死》中‘活着就是为了唱戏’这句话,是任鸣老师拎出来的,他是用生命来投身创作的。”北京人艺青年导演闫锐说。
“老戏新排,拍的有想法、有境界、有味道,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高度。你得回到那个时代,找寻那个味道。这些话是任老师最后一次对我的嘱托。”闫锐回忆,就在任鸣去世前两天,他虽然身体疲惫,但还是提前十分钟到了《名优之死》剧组的排练场,做此次复排的导演阐述。“要把戏吃透了,再消化后,讲给演员和观众”“深入难,浅出更难”“高僧只说家常话”……这些都是任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在闫锐看来,任老师就是一个“融会贯通,提纲挈领,总结人生的英雄,生活的高人”。
北京人艺导演唐烨回忆,任鸣第一次找她谈话,就复述了曹禺院长曾对他说过的三句话:“第一,戏是演给观众看的,一定要让观众看懂;第二,北京人艺要有自己的个性和艺术风格;第三,好好研究焦菊隐老先生的作品。”
追思会的最后,任鸣妻子东红告诉大家,“从院庆一直到最后走的那一天,他都特别高兴。‘能成为人艺人,此生足矣’,这是他的谢幕词,也是我心中最大的安慰。”
正如任鸣院长所说,“导演应该活在作品里,作品应该活在群众心里”,从这一点上讲,他从未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