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以来,我国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新疆、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浙江等地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10余省份受影响。
这是今夏迄今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将持续10天以上;强度较大,多地气温已突破历史极值。
中国气象局8日已启动高温四级应急响应,多个省份发布了高温预警信号。9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上述地区高温仍将持续,部分地区温度仍然维持在35℃以上。
18个省份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
据中央气象台统计,7月6日以来,共有18个省(区、市)出现了35℃以上高温天气,主要分布在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甘肃、青海东北部、宁夏、陕西、山西中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四川、湖北西部、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中北部等地。
其中,宁夏、甘肃中西部、内蒙古中西部、陕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部、四川盆地、浙江中东部、上海、江苏南部等10个区域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达到37℃至39℃;四川盆地、陕西关中平原、汉中平原、安康盆地等地局地,日最高气温超过40℃。甘肃、宁夏、青海东北部、陕西南部、四川盆地等地,日最高气温已突破或达到历史同期极值。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四川盆地、江南等地还将有持续性高温晴热天气。
具体来看,9日至10日,新疆南疆盆地、陕西中南部、华北中南部、江南、四川盆地等地部分地区有35℃以上高温,其中南疆盆地东部、山西西南部、陕西中南部、四川盆地、重庆西部、浙江大部、福建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7—39℃,局地可达40℃以上。
预计11日以后,我国北方地区将会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可缓解此轮高温对北方的影响。
但未来10天,南方高温天气将进一步发展。11日至18日,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继续维持“炙烤”模式,其中,陕西中南部、浙江、四川盆地等地局地最高气温将超过40℃。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分析,此次高温天气过程是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高温天气,具有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将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部分地区高温天气将持续10天以上。
6月以来,我国出现了两次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6月13日至26日,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覆盖国土面积达363.6万平方公里。从7月6日开始的这次高温天气过程,影响范围更广,持续时间将更长。
与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增强密切相关
还没入伏,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是否正常?
符娇兰认为,夏季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属正常现象,但是近期高温天气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极端性,如四川、甘肃等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7月4日至7日,四川省平均日均气温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较历史同期偏高2.8—6.8℃,四川盆地的最高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5.6—11.9℃。7月6日,甘肃省张掖市出现37℃以上高温天气,局部地区最高温度超过40℃,突破了当地39.8℃的历史极值。
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出现与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有密切关系。6月中旬,大陆暖脊异常偏强,主要控制我国华北、黄淮等地,上述地区出现了持续性高温天气。7月初,伊朗高压异常发展,并向东移动影响我国西北及西南地区;与此同时,副热带高压西伸增强,控制我国南方大部地区,受高压脊影响,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盛行下沉气流,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再加上白天受太阳辐射影响,气温升高明显。
高温强度强且持续时间长,需加强防御
此次高温强度强且持续时间长,对电力供应、生产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等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符娇兰建议,相关部门需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做好电力供应和水资源调度,并防范城市和林区火灾。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高温持续时间长,需加强防御。在农业生产上,注意关注土壤墒情变化,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减轻高温热害影响。
在气象学上,气温在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时,即可称作“高温热浪”。依据高温影响范围、强度及持续时间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中央气象台高温预警分为红、橙、黄3个级别,红色为最高级别。
气象专家提醒,高温高湿天气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中暑可能性加大。为避免中暑等风险,相关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气象预警信息,调整出行安排。白天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时补充水分,做好防暑降温、卫生防疫、防溺水等工作。
此外,老、弱、病、幼人群应避免外出,按预警级别采取防护措施。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高温红色预警时,应尽可能停止户外露天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