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浙”里传统古村落|松阳安岱后村:红旗映山林 老村扬美名

窦皓    2022-07-06 09:17:25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环城西路二十号工作室

一个红绿结合,“点绿生金”的古村落该是什么样子?行走浙江丽水市松阳县,安岱后村会告诉你不一样的答案。

地处松阳、龙泉、遂昌三县交界处安岱后村,位于距离松阳县城55公里的西南部山区里,是典型的阶梯式高山古村落。

 

图为安岱后村

 

与山川丛林为伴,自然少不了那漫山遍野的绿意。安岱后村背靠海拔1502米的松阳最高峰箬寮岘。作为浙江省著名林区,箬寮原始森林有着一片广袤而又古老的天然林木,这里飞瀑流泉,大树参天,到处是醉人的绿色。

绿意之外,安岱后村更有那一抹鲜艳的中国红。村里的传统古民居以清代、民国时期为主,泥墙、梁柱、牛腿、瓦片等至今保存完好。相比其他古村落,这些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有的曾作为红军食堂,有的曾是红军主会场,有的是刘英、粟裕旧居,还有的是挺进师机关和浙西南特委的旧址。

“竹篾当灯照,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番薯干当蜜枣。”20世纪前期,大山深处的安岱后村村民生活疾苦,环境水深火热。

偏远闭塞的位置、易守难攻的地形、勤劳淳朴的民风……一个隐藏在浙西南崇山峻岭之间不起眼的小村庄,成为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之地。

猎猎红旗从此开始闪耀在浙西南大地。

1935年,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松阳,把安岱后作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据点,领导中共浙西南特委、浙西南军分区工作。在当地革命志士陈凤生、陈丹山、卢子敬等人的带动下,安岱后跟随红军参加革命活动的人数达到全村人口的70%,至今村内多处墙上还保留有红军当年留下的宣传标语。

 

图为村中的标语

 

硝烟、战火、鏖战……短短数月,红军队伍以安岱后村为中心四面出击,占领浙西南城镇50多座,缴获长短枪200余支,革命“闹红”了浙江半壁河山,也留下了赫赫威名。

然而,惊慌于“赤焰烽火”的国民党当局,调集7万大军疯狂围攻根据地。挺进师第五纵队和地方游击队,为掩护挺进师主力撤退,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陈凤生、陈丹山等人也壮烈牺牲。

现在,安岱后还保留着红军革命根据地的主会场、红军医院、红军寮等遗址和烈士墓地,并立有萧克将军题词的“红军桥”石碑。在安岱后村的外垟凹上,静静地挺立着四棵柳杉,犹如人的四根手指,紧紧相连,耸入云端,默默守护着身旁那座通体洁白、庄严肃穆的革命纪念碑。

 

图为村中的“红军桥”

 

如今,曾经的革命遗址已修葺一新。植根于心的“红色基因”正在和“绿色生态”相结合,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农旅融合、文化传承”为发展思路,开辟“红绿”融合发展新天地,实现“点绿生金”。

“相传,红军挺进师进驻安岱后当晚,为了不扰村民,300多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忍受伤痛的煎熬就在桥上休息,没有一人打扰村民的生活。之后,这座桥成为红军战士反围剿的坚强堡垒和防守工事。这座廊桥也被称为‘红军桥’。”年近七旬的红色讲解员陈吴福身着红军服装、头戴八角帽,绘声绘色讲述着村里的红色故事。

在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安岱后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打造了以安岱后革命遗址群为核心,以“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为依托的红色教学体系,组建了安民乡红色讲解员队伍。

听红军故事、重走红军路、品尝红军饭、瞻仰革命遗址……安岱后村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景区。位于村口的安岱后红色教育接待中心,集游客接待、运输服务、红军商店、红军影院、休闲书吧等多功能于一体。

近年来,安岱后村先后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第二批名录、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党建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安岱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遗址群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图为村中的红军主会场

 

英雄已逝,英魂不朽。波澜壮阔的浙西南革命淬炼了“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山水之间的“点绿成金”和红绿融合,也让一座红与绿相互辉映的城市在有了新面貌。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这座与红旗相伴的老村声名在外。新时代的大潮中,从历史中走来的安岱后村,也必将增添更为斑斓的色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拓展内容、创新形式 音乐剧受欢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