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场1天完成4.3万平方米的场平,3天完成1.6万多方混凝土浇筑,5天完成4000多个箱子拼装,22天通水通电,30天实现交付……这是2022年初,香港遭遇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时,内地2万多名建设者在香港落马洲河套荒滩上抢建方舱医院的“中国速度”。
风雨同舟、携手共进,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香港和内地间有太多的真情故事,昭示着两地的血脉相连、命运相系。
香港有求 祖国必应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天,首列“健康快车”从香港发车,开往安徽阜阳。这辆由香港企业家和市民捐款建造的列车,配备先进的医疗设施和优秀的眼科医生。每到一地,火车会停留3个月,做1000例眼科手术。25年间,健康快车奔驰在祖国大地上,救治患者超过22万例,一路播撒爱与光明。
香港有求,祖国必应。2003年,首批中央援港抗击非典医用物品在深圳皇岗口岸交接,8辆货柜车满载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防护服、眼罩、口罩等,车身上“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字样分外醒目。
今年初,香港防疫形势严峻,中央政府全力支援,内地专家组、医护人员快速赴港,核酸检测队集结香江;火眼实验室、移动检测车、快速检测包等投入使用,1个月间,中央援建的首批6所方舱医院全部交付,提供约2万张床位……
内地发生天灾时,香港同样是冲锋在前的救援者。1998年,内地发生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逾两亿人受灾。在当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猛烈冲击的情况下,香港各界捐款仍达6.8亿港元,位居所有捐款地区首位。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不到8小时,特区政府向立法机关申请紧急拨款3亿港元赈灾,其后95%的港人都参与了捐款,总额超过200亿港元。
发展快车 免费搭乘
香港和内地命运相连,不仅体现在危难时的互助中,更可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找到明证。
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同胞敢为天下先,率先到内地投资办厂。他们为内地带去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改革开放史上留下深深的足印。与此相伴的是,香港也因内地的改革开放而获得了腾飞契机,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了珠三角地区,转型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枢和旅游型城市。如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主任王振民所说:“香港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中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没办法取代的。”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为香港带来巨大收益。”
回归祖国后,香港发展的每一次闪转腾挪,离不开祖国内地的后盾支撑。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香港经济陷入低谷,中央及时出手相助,推出“个人游”。一时间,内地游客占到香港海洋公园游客总数近一半,“像是点燃火焰的火柴,使经济再次运转起来。”其后,《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更为香港经济注入“强心针”。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中央支持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让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稳固。其后“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的开启,让香港金融市场有机会把蛋糕做得更大。
中央制定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香港总有醒目位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香港化身为功能更强的“超级联系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香港更是不可替代的“领衔主演”;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港澳专章中,从金融到创新科技,从航运、贸易到专业服务,从知识产权到文化交流,都为香港描绘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香港媒体形容,国家发展的高速列车,香港一向是“免票搭乘”。
社会生活 水乳交融
25年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香港和内地的合作交流如微风细雨,浸润在平常但不平凡的每一天里。
2016年,香港3名“90后”青年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带着不到1万港元,前往江门投身农田创业。5年后,他们申请了10多项国家专利,拥有两个大型鱼菜共生生产基地。像他们一样,成千上万的香港青年投身粤港澳大湾区,一展所长,追逐梦想。
借大湾区建设东风,香港和内地教育交流继续提速。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多所香港高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合办的高校正在火热建设中;2022年,通过“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报读内地高校的人数超过1.3万人,同比继续上升;每年,上万名香港学生赴内地参与专业学习、文化体验、社会考察、实习实践等多样化的交流活动。
两地文化继续融合发展。香港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曾风靡内地,如今两地合作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又引领新风潮。在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内地新茶饮品牌喜茶的店面前聚满了等待取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香港商户在收银台贴上了“支持港版支付宝、微信”标识。香港年轻人纷纷玩起了小红书、抖音,说起了“给力”“666”等内地网络流行语。
电视剧《狮子山下的故事》近日在内地和香港热播,温暖情节引发两地观众强烈共鸣。正如主题曲《狮子山下》所唱,“同舟人,誓相随”,随着“一国两制”实践不断向前推进,香港和内地心手相连的故事真是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