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中医药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该法实施以来,各省普遍建立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快地方中医药条例制修订进程,目前有26个省份新颁布了地方中医药条例。
5年来,我国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维护和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健全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提升。98%以上的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近90%的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
中医备案诊所数量持续大幅增加。2017年、2018年、2019年底全国备案中医诊所数量分别为195家、8376家、15917家,截至2022年4月,全国备案中医诊所达27622家。
医保支持中医药发展。现行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共有西药和中成药2860种,其中西药1486种,中成药1374种,西药与中成药基本持平,另有中药饮片892种。目前95%的中医医院、92%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基本满足了参保人员就医需求。
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作用凸显。2020年,中医药系统近5000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保卫战,筛选出“三药三方”等有效方药,整建制接管病区,独立、全程开展中医药救治。近期包括上海在内的多起局部聚集性疫情,大规模实施中医药防疫干预,明显减少重点人群感染风险。
——发展中医药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2021年中医药类本、硕、博招生规模达61145人、27523人、3342人,相较2017年分别增长了30%、276%、115%。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以来,已培养了149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797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1万多名中医骨干人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实施以来,共计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招收培养了7万多名本科医学生,中医专业的招生达到1.4万人,占比达21%。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中药保护与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鼓励中药新药创制。积极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审评证据体系,改革完善中药注册分类。202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中药新药12个,创2016年以来新高。
提升中药材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农业农村部先后启动建设9个中药材产业集群、20多个中药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90多个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先后认定100个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其中包括8个中药材基地。
加强中医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施中药标准化项目,重点支持59种中成药大品种、101种中药饮片产品标准,以及1个中药质量第三方检验平台和3个中药质量标准库等支撑体系建设。
——推动文化传播,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2020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0.69%,较“十三五”初期增长近8个百分点。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医药古籍保护、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作稳步开展。
中医药在海外广泛传播应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中医药专门协议,建设了3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药疗效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