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博物馆110周年馆庆系列活动重要组成部分,“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近日在北10展厅正式开展。本次展览精选罗伯昭捐赠文物珍品170件(套),通过“泉坛巨擘 沐园寄怀”“爱国义举 垂范后世”“不负重托 笃行致远”三个单元,系统展示罗伯昭的重要泉币收藏和学术研究,同时展示国家博物馆在钱币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据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物的保护研究传承,国家博物馆推出系列展览“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暂定名),从藏品征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三个方面,讲述国家博物馆110年来典守文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历程。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以国博百余年考古发展历程为线索,用240余件文物及相关考古资料展现国博考古工作百余年来的丰硕成果。1921年,河北钜鹿宋城的发掘,揭开国博百余年考古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博考古开始以田野考古为主,后陆续开拓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等考古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博物馆紧跟时代要求,重塑工作格局,优化组织机构,明确主要任务,巩固做好内地优势项目的基础上,逐渐向西北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倾斜,重点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与变迁的代表性物证。百余年来,国博考古跟随时代脉动,勇于自我调整,成果喜人;国博考古人艰苦奋斗,形成了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
“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暂定名)”以文物保护工作为主题,坚持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策展理念,系统梳理了国家博物馆百余年来在文物保护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展示了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不同时期文物保护的特点与成就。引导观众通过展览认识文物检测、研究、保护、修复和复制的流程,了解国家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感受到国力强盛、民族复兴给文物保护事业带来的显著变化,深刻领会文化自信的含义,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此次国博建馆110周年系列活动亦得到了全球同行的鼎力支持,一方面许多国际伙伴通过信函、视频等方式发来祝贺,另一方面有来自全球五大洲33个国家的近百个合作伙伴切身参与其中,为全球观众奉上精彩的节目。
其中,“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在线展示活动,不但包括了22个国家的25个国家级或知名国外博物馆,还包括国内10家博物馆,35位博物馆馆长将带领全球观众云游博物馆,并亲自讲解重要的馆藏文物,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同时,国内博物馆将一起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二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拟于2022年7月11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拟有来自5大洲27个国家的百余位博物馆馆长及代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代表出席论坛,围绕“变局与坚守:博物馆的时代责任”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助力全球博物馆把握和应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
7月10日至10月9日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展览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合作,是2022“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重点项目,通过来自意大利的308件(套)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青铜器、雕塑、陶器、钱币等珍贵文物,展示意大利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7月26日至9月25日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中韩日古代青铜器展(展览名称待定)。该展览是第十一届中韩日国家博物馆馆长会议的成果,旨在深入展示中、韩、日三国古代的青铜工艺之美,系统呈现三个国家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礼仪文明与科技艺术成就。
据悉,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7月9日在北京国子监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18年以端门至午门的原建筑为馆址。1926年10月1日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59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为1950年3月成立的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1959年8月,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两馆大楼竣工,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同年10月1日,开始对外开放。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3月开始至2010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工程,馆舍总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硬件设施和功能为世界一流,共有展厅4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