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8时至28日6时,重庆至江汉、黄淮、江淮和东北地区一带,出现强降雨。这是北方地区入汛后迎来的一场最强降水过程。
强降水过程给多地带来暴雨,26日,山东济宁、枣庄、日照、潍坊等地局地出现特大暴雨,降水量达到250—371.5毫米,一些国家气象观测站点降水量突破历史同期纪录。
此前,包括山东在内的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高温天气持续多日,中央气象台连续10天发布高温预警。而南方地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强降水23日才结束,华南“龙舟水”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多,接着又将迎来高温天气的考验。我国南方北方,暴雨、高温轮番上场,而且强度较大,最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否偏多?原因何在?对此,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作出权威解读。
华南“龙舟水”停了,强降雨带“转场”到北方
26日以来,我国的主雨带呈东北—西南向,从东北地区经黄淮一直纵贯到西南地区北部,雨带缓慢东移南压,至28日已经影响江淮到西南地区南部一带并逐渐减弱。期间,雨带展现出了影响范围大、短时雨强高、累积雨量大、强对流显著等特点,尤以四川盆地和华北黄淮一带的降雨最强。
山东省近半个省下起了大暴雨。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统计,26日8时到27日8时,56个国家站达到暴雨级别,34个站达到大暴雨,其中高密降水量达到255.5毫米,打破了当地历史同期纪录。
北方主要降雨时间通常在“七下八上”,即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今年6月就出现成片的大暴雨,相对罕见。
“北方强降水过程出现的时间比以往偏早。”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于超分析,此次强降水主要受副热带高压、高空槽和低涡共同影响所致。由于副热带高压逐渐东退至海上,南海西南季风携带充足的暖湿水汽到达北方地区,而北方地区处于东北冷涡底部,冷暖空气相遇,造成了北方地区强降水过程。
此前,南海夏季风携带的水汽一直滞留在江南华南上空一个多月,让华南“龙舟水”创下纪录。
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华南前汛期的降水集中期,因为降雨期正好在端午节前后,又称为“龙舟水”。
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今年华南“龙舟水”期间(5月21日至6月21日),累计雨量大,空间分布不均,广东、广西、海南平均降雨量为472.5毫米,为1951年以来第二多。华南地区连续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多站点降雨量破历史极值。广西兴安和环江、广东韶关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雨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珠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64%,为1951年以来第2多。
“龙舟水”偏多,与今年华南前汛期偏早、全球气候背景有关。今年华南前汛期于3月24日开始,较常年(4月9日)偏早16天。
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值班首席袁媛分析,5月以来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经向度大,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尤其6月上半月,东北冷涡活跃并且向南发展加强,影响我国江南南部至华南地区,另一方面也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主要影响华南地区。同时,伴随夏季风的爆发和建立,季风环流引导的西南水汽输送也偏强。以上因素导致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偏多。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说:“主雨季的强降雨一定是时空不均匀的,与历史同期相比偏多或者偏少等等,这便造成了一些地区阶段性的‘异常’天气气候事件。”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6月28日—7月7日),我国东部降雨范围较广,华北、黄淮、东北、江淮、江南西部及西南地区多降雨,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并伴有强对流天气。南海至西北太平洋海域将有1—2个台风生成,给华南地区带来明显风雨天气。
入汛以来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
6月25日,北方地区迎来一场强降水,当天下午,中央气象台终于解除连续发布了10天的高温预警。
华北黄淮地区的这场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气温普遍偏高,多个地方日最高气温突破40℃。
据国家级首席气象专家、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艾婉秀分析,从气温来看,入汛以来,全国平均气温达15.2℃,较常年同期偏高0.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青海、新疆、河南和西藏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河北灵寿(44.2℃)、藁城(44.1℃)和河南许昌(42.1℃)等3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破年极值纪录,出现时间多集中在6月25日。
“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过程,超过35℃的高温覆盖国土面积达369.6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6亿人;华东西北部以及河南大部、湖北北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等地达38至40℃,部分地区超过40℃。”国家气候中心灾害风险室副主任尹宜舟说。
为何6月份高温天气就频频造访北方地区?张涛分析,当前已是夏至时节,晴空优良空气质量下,遮挡少,太阳暴晒强烈,高空盛行的西北气流下沉增温效应极高,因此造成华北平原频频高温。
6月16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提醒人们做好防范。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新疆、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关中平原等地最高气温超过35℃日数可达3—5天,新疆部分地区高温持续时间超过7天。江汉、江淮、江南以及华南等地湿度较大,体感闷热。
预计七八月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
袁媛介绍,预计7月至8月的盛夏时节,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季节内气候变率大。
根据目前预测,主要多雨区位于东北南部、华北、西北地区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大部、西藏南部,上述地区强降水过程多,洪涝灾害偏重。新疆、华东中南部、华中中部等地降水偏少,可能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新疆、华东、华中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将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专家分析,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变得更加不稳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高温、极端强降水和台风的异常情况在夏季时有发生。对我国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要在防灾减灾上下功夫,对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多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强科学分析并有效应对。
防灾减灾,气象是第一道防线。最近,应急管理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关于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意见》,明确把气象预警纳入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进一步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这将有利于提升我国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