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80后大叔坚守青藏高原养大猫”的话题引起关注,越来越多人了解到齐新章和他背后的西宁野生动物园。
38岁的齐新章,已经和雪豹、兔狲、荒漠猫等稀有“大猫”们生活了11年。因为条件有限,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动物们以前常“受委屈”。为了做好知识分享,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动物保护,齐新章在短视频平台上化身“圆掌”,发布各种视频。从外形、个性到繁育过程、生活习性,数百期视频把“大猫”们变成网红,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解、关心起这些物种。
线上的互动热情,也延续到了线下。了解得越深入,网友对“傲雪”“千鹤”“狲思邈”“四秒”等越有感情,他们称呼西宁野生动物园为西野,并主动为动物们捐赠物资。旺季时,场馆外每天都挤满了前来“围观网红”的游客。动物的走红,让西野的运营情况有所好转。
西野的故事,揭示出一个现实问题:今天,我们的动物园应该如何生存?据行业报告,2015年至2019年,我国动物园行业企业数量从557家增至1122家,但有不在少数的动物园陷入了经营困境和管理困境,存在管理不足、理念落后等问题。有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开展违背动物生活习性和自然规律的表演项目;有的疏于管理,甚至出现猛兽伤人、出逃等事故。种种现象,为动物园管理者敲响警钟。
围绕动物园管理,住建部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和《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要求动物园在动物饲料质量、笼舍条件、医疗救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要求不得进行动物表演,切实为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保障其健康生活和繁育等。规定和文件只是划定底线,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做好动物保障中实现平衡?如何在管理中既让游客体验更好、又让动物生存环境更舒适?这些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探索者有之。此前走红网络的南京红山动物园,面对疫情冲击,开展了线上直播和认养活动,并推出不少文创周边。不少人积极参与,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让这家重视动物、尊重动物的动物园和这种经营理念得以存续。“你守护动物,我来守护动物园”,这些有益的尝试,不仅扩大了关注度和影响力,也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动物园建设和运营中来,对其他动物园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也要看到,现代动物园的起源是为了研究动物。揆诸当下,除去供人参观、休闲娱乐的功能外,动物园所肩负的物种保护繁育、社会教育科普等功能值得重视。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保障动物的生存和生活。不论大型还是小型,无论野生与否,动物园更重要、更本质的是尊重和善待动物,让动物园真正成为动物的乐园。
有人说,比起纪录片和书本上抽象的动物科普,亲眼看到动物时,一切才变得生动立体。这也揭示了动物园自然教育的重要职能。动物园某种意义上是人与动物对话的场所。我们走进动物园,观赏并与动物进行互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作为我们“邻居”的它们,更好地与它们共存、更好地尊重与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诚如《世界自然宪章》所言,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尊重好、保护好我们的动物朋友们,去逛逛动物园或许只是第一课。恰如在西野入园处科普牌上,著名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那句被引用很多次的话:“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
这正是:
游园观赏动物,丰富知识图谱。
了解才会关心,喜爱更要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