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让北京人艺充满活力奔向新未来

臧林熙    2022-06-16 14:50:45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近日,纪念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举办。此次论坛作为京人艺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围绕“作家与剧院”“经典与时代”“剧场与城市”三个论坛展开,邀请多位国内专家和业内人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探讨戏剧创作的原则与追求。正如论坛的主题“与人民同在,和时代同行”,北京人艺坚持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在时代的洪流中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打造一部部经典作品,不愧于“人民的剧院,艺术的殿堂”。 

作家与剧院:人民的作家,成就人民的剧院

“舞台存知己,人艺有知音”,北京人艺院长、党组副书记任鸣说。70年来,人艺关注、培养了一批扎根于生活、成长于时代中的剧作家,创造出《茶馆》《雷雨》《蔡文姬》《天下第一楼》等生动鲜活反映众生相与时代相的经典作品,在语言艺术中凝聚生活百态,在方寸舞台上记录巨变沧桑。

身在故乡山东高密的作家莫言说:“话剧是语言的艺术,话剧首先是文学,其次才是表演艺术。”话剧依靠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塑造角色性格和内心世界,而人的语言是和生活相关,剧作家从生活和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创造出有内涵的好作品。

戏剧是现实的朋友,也是承担历史道义的“铁肩膀”之一。“大的剧院如果没有一批有大格局、大情怀的剧作家是走不远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提出,好的剧院要像大鲸一样,面向大海吞波吐浪,迎接更广阔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剧作家要有讲好历史故事的意识,充分打开历史剧的创作空间传播空间,让戏剧作品在反复上演中大浪淘沙,在动态发展中优胜劣汰,“与人民同在,和时代同行”。

关注中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是始终贯穿于北京人艺的发展历程,也是未来继续书写华章需要一以贯之的原则。回顾人艺70年辉煌历程时,研讨会到场嘉宾,94岁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戏剧教育家、导演艺术家徐晓钟强调,如果把剧院的发展比作是赛龙舟,那么中青年就是推动人艺前行的摇桨手。“人艺要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团结、沟通中青年剧作家、导演和演员,进一步开展学习性合作。”

经典与时代:经典启发时代,时代打磨经典

1952年6月12日,中国第一所艺术院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56号(今20号)正式成立。建院之初将莫斯科艺术剧院作为对标,但经过70年发展,北京人艺推出300余部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作品,在对一场场作品创作、一次次反复打磨中,人艺锤炼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为时代和人民打造凝聚民族特色的一部部经典作品。

何为经典?

民族的根、时代的魂、非常的事、动心的人,是92岁戏剧评论家、《文艺报》原副总编钟艺兵对人艺创作规律的总结。“现在有一种风气是称呼好戏为经典戏剧,经典满天飞。”但“经典”二字要慎用,因为经典戏剧必须有其开拓性、创新性、独特性、权威性、典范性,是要对一个时期、一个较大的地域内的戏剧创作和戏剧欣赏水准起到提升影响作用,“经典要交由历史去评判”。经典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根、魂、事、人缺一不可,只有四者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作品才可能在千锤百炼下、在时间的发酵中慢慢成为经典。

不可否认,戏剧艺术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西方见证过其成功的经典作品、理论体系,在中国要经历民族化、本土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演剧体系,这是老一代表演艺术家很早就提出的号召。“人艺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树起了一个大旗,这也是大家公认的人艺的风格,这个特别好。”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提出,因为存在文化差异,外国经典作品在翻译过来后不免变得索然无味,这就需要艺术家立足在民族化、本土化的前提下推陈出新,拓展现实主义内涵,创造扎根生活、展现民族文化底蕴的好作品。

面对新时代的经典创作,冯远征表示:“我们这一代可能不一定能够诞生经典,但是我们一定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剧场与城市:建构城市历史,留存文化记忆

建院70年,北京人艺从最初的首都剧场发展到如今拥有5个剧院群,让人艺成为北京文化的新地标,使人艺发展进入新格局。2003年北京人艺实验剧场落成启用,2012年北京人艺艺术创作中心投入使用,2015年菊隐剧场落成揭幕,2021年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正式建成运营,北京这座城见证了人艺的成长与变迁,人艺也体现着北京城市的厚德与厚重、包容与创新,为北京推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廖奔表示,一个剧院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的变迁是相辅相成、相吻合的。建院初期,在北京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中,人艺和北京城市精神构成共频和共振,在城市新面貌和人民精神新境界的影响下,人艺创作出《龙须沟》《茶馆》等经典作品为人艺风格和精神奠基。改革开放后,人艺适应北京新型都市观众的审美需求,开始多方探索和尝试,助推中国戏剧迈入世界现代派剧坛门槛。21世纪以来,北京进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快车道,人艺也不断加强和挖掘自身,使其与北京这座古老又新颖的城市相匹配。“一座剧院和一个城市正在同步走向无可估量的未来。“

七十年,这座以人民为名的剧院如首任院长曹禺所言,发扬龙马风神、骆驼坦步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导向,不断用创新滋养传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书记王文光说,“70周年是北京人艺全新的起点,这次论坛不是在于回顾过去,躺在自己的成绩上,而是怎么迎接未来新的挑战,让北京人艺充满活力奔向新的未来。”七十年,北京人艺正年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发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