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发布万份数字藏品“妇好鸮尊”,湖北省博物馆发行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的数字藏品,支付宝联合敦煌美术研究所限量发布“敦煌飞天”和“九色鹿”两款付款码皮肤,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联手灵境文化推出《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及系列创新形式的数字藏品……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唯一编号、不可复制、不可篡改、永久保存著称的各式数字藏品热度渐升。这项基于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文创,获得了不少人的目光。中国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数字藏品(NFT)市场分析总结》显示,2021年中国各发售平台数字藏品发售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1.5亿元。
当前,数字藏品多与各类文物书画结合。以日前上线的文博文创数字藏品平台鱿物为例,该平台希望通过数字科技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为文博文创内容的多元表达和价值触达提供更为丰富的路径探索,相继推出了“缂丝”非遗大师系列、《富春山居图》系列、三孔·古建筑系列等多个系列数字藏品。其中,“缂丝”非遗大师系列数字藏品包括《美人图》《绶带图》《玉堂富贵双燕图》3款共6000件藏品。
除了内核“吸睛”,形式本身也助推了数字藏品的发展。作为下一代数字经济具体落地的生态内容,数字藏品不仅是实物藏品收藏价值的数字化呈现,也有助于探索新的经济形态下方兴未艾的商业模式。
此外,相较于实物收藏品,数字藏品的价格一般仅为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低门槛的价格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限量”带来的稀缺性也赋予了更强的成就感和体验感,给了年轻人“尝鲜”潮流的动力。
但热度之下,仍需冷静思考。放眼数字藏品市场,一方面,国内数字藏品市场相较国外起步较晚,且目前主要以平面艺术品为主,影视等多元类型数字藏品的价值尚有待进一步发掘。另一方面,各类数字藏品良莠不齐,许多平面艺术品仅仅是文物本体原型数字复刻品,形式和内容有待提升。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在北京组织召开数字藏品有关情况座谈会,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正规授权方式利用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以信息技术激发文物价值阐释传播,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指出要建立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统筹有力的管理制度,牢牢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确保文物信息安全。
与此同时,当前许多优质数字藏品仍处于供不应求阶段,许多人跟风买进,却往往忽视了数字藏品本身的不可控因素。定价是否公允?运营平台技术安全是否过关?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违规炒作、通过二次交易进行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如何有效防范?面对当前数字藏品行业快速发展、数字藏品这个新鲜事物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新态势,许多问题都有待监管方、行业联盟乃至从业者自身形成合力,也需要消费者选择合理合法、健康有序的收藏方式,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出圈,靠的是潮流;出彩,看的是品质。作为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新生事物,数字藏品为人们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方式。我们既要给予其包容的空间,又要扎好制度的藩篱,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的需求,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