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指出,核酸检测是目前早期发现疫情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核酸采样对人体没有伤害。
李金明说,采样拭子看起来像棉签,但不是棉签,它的材质是聚酯或者尼龙纤维,与牙刷比较类似。采样拭子属于医疗器械,生产环境和要求非常严格,最基本的质量标准是无毒无害。人们在采样的过程中咽部受刺激,可能会有不适感,比如恶心、痒、咳、呕吐感等,不同的人反应不一样,但采样完成后就很容易缓解。
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说,咽拭子采集深度、与黏膜接触时间、取样力度、采样者和被采样者之间身高差距、被采集者在采集过程中配合程度,是影响咽拭子采样的因素。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口咽拭子的采集方法,在采集过程中,被采集者需要头部微仰,嘴要略微张大,露出两侧的咽扁桃体,采样者需要在两侧的咽扁桃体和咽后壁进行采样。从目前采样结果看,各机构采样操作是科学规范的。“提醒公众,在参加核酸检测时,积极支持配合采样人员,按要求规范做好采样的配合动作,确保采样效果。”
“避免盲目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核酸检测的重点应放在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疫情发生后,各地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科学确定制定核酸检测策略,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将受检人员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开展核酸检测。封控区应该在24小时内完成首次核酸筛查,管控区要在48小时完成首次全员核酸筛查。各地可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进行调整。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的地方,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对于采取非法手段、强制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的地区、单位和做出决定的个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求有关地方及时整改纠正。”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说,口岸城市、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由于疫情输入风险比较高,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有利于为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的人群提供更加便利和便捷的核酸检测服务。需要强调的是,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并不是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建立,主要是集中在疫情输入风险比较高的,特别是人口多的大城市,不能够搞“一刀切”。
郭燕红介绍,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合理设置核酸检测点,对采样点进行网格化布局,及时公布采样点信息。通过官方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还有公共服务的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及时公布采样点,以便于公众选择就近的点进行核酸采样。弹性安排采样时间,并及时更新,方便不同人群的需要。此外,要及时反馈和更新检测结果,让公众能尽快地查询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