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阅读”“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出”……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给人们带来不少新体验。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实现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将如何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要路径。在信息时代,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文化数字化可谓是一个基础工程。
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将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数字基石”。然而,将丰富厚重的中华文明宝库迁入数字世界,工程量之浩大可想而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古籍、文物、非遗、方言等多领域的数字化采集和整理工作在持续进行,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接下来的工作,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发力,既要做到全覆盖无遗漏,还要提高颗粒度精密度,让中华文化以本真样貌在数字世界里传承。
还要看到,实现文化的数字化存在,采集只是第一步。采集完成,并不意味着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已经建成。如何调集最大“算力”、设计最佳“算法”,打通文化资源的传统分类方式,促进数字化联动整合,并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优质IP,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更艰难也更重要的任务。对此,要有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设想一下,未来了解一座城市或许不用再走街串巷,数字化游览将打开全新的游览体验;公共文化云让文化资源走出博物馆、图书馆,跨越时空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随心共享。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手段,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逐步并存进而深度融合的过程。构建这一生态迥异的数字空间,需要用新的眼光和新的逻辑语言,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以新的“排列组合”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优质内容,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里发扬光大。
现实中,文化数字化已经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的场景。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直播、数字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电子竞技的持续火热,到云观展、云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出现,数字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种类,提升了产业规模。随着数字化的深入,文化消费体验将实现从“在线”到“在场”的跨越。通过升级“身未至,心已远”的数字新体验、创造虚实结合的消费新场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这不仅需要文化数据库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市场主体的积极入场。
纵观历史,文化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面向未来,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加瑰丽多姿的数字世界。数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文化魅力历久弥新。文化为体、数字展翼,中华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夺目的光彩,更好地丰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正是:保护用上算法,
传统当代表达。
筑牢“数字基石”,
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