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奥迪汽车在“小满”节气推出的相关广告短片被视频博主“北大满哥”指责抄袭,奥迪随后发表道歉声明并下架视频。从创意备受好评到抄袭全网声讨,这则“网红广告”让奥迪及其创意代理公司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价。日前,北大满哥回应已将文案进行免费授权,希望这次事件让人们更加关注内容原创。
无论是广告抄袭,还是学术不端,抑或是软文洗稿,对于损害知识产权、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必须旗帜鲜明说“不”。杜绝广告和内容生产中的不规范现象,已成为奥迪抄袭事件之后的舆论共识,此处不再赘述。值得关注的是,有网友分析,文案中关于“有小满却没有大满”的解释有牵强附会之嫌。其一,文案引用所谓曾国藩的话更早出自宋代蔡襄;其二,节气中小满与芒种相对应,体现小麦生长历程,与做人不要太满的人生哲理并无关系。看似文意盎然的脚本从内容上并非无懈可击,这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产品,如何“合理发挥”?涉及历史文学知识的内容,能否“引申演绎”?
在时下的网络平台上,从节气讲到人生,以周易纵论世界,借拆字分析哲理,以天人合一讲保健养生,诸如此类的历史文化讲解并不在少数。其中或有精辟之论,也不乏流俗之见、穿凿之说;或有文史世界的零光片羽,也不乏未经证实的轶事传闻、自出机杼的鸡汤哲学。在历史烟云中,奔腾向前的时间之河分出无数枝叉,很难简单概括。但恰恰是那些脱离语境的名言、简单独断的结论、无所不能的解释,最容易给非专业受众造成迷惑。
的确,深厚的历史文化不只呈现为一种形态,演义与戏说古已有之。无论是正史经文,还是稗官野史、民间传奇、俗讲变文,它们在传抄刻印、口耳相传、相沿成习的过程中,共同构成了人们的历史想象。诸如杨门女将、皇帝微服私访的虚构故事,令一代代人为之痴迷,至今仍有受众。时下一些网络知识产品,就不乏有民间传说、评话戏文的影子。
另一方面,历史是客观的。无论是“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还是记载较少的古代社会生活、民众思想,尽管透过历史遗留物认识古代文明,犹如隔山打牛,得其全貌殊为不易。但相比学术前沿的争论,传统文化研究有很多常识为各界公认,形成很多扛鼎之作供人学习,成为科普传播的宝贵资源,不容任意涂抹。
历史无言,传播有意。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网络空间中,正说与戏说,历史与八卦,哲学与鸡汤,国故与国风,共同构成了参差多态的文化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并不排斥宫廷剧索隐、历史演义一类的网络产品。在不恶意歪曲历史文化、鼓吹虚无主义的前提下,严谨求实的分析让人增长见识,在碎片时间中有所收获;轻松有趣的故事在茶余饭后供人消遣,带来新鲜与刺激。如何在适应分众需求的同时避免误导受众,关键在于明确定位。如果是一家之言、道听途说,不妨把故事讲好,同时明确标注并非严肃学术;如果致力科普,还是要力求准确,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真正精彩而非故作惊人的内容打动受众。
从遥远的文明,到昨天的世界,人们热衷历史文化,不只是好奇心驱使,更因为那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原乡。“小满”短片备受关注,恰恰说明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有更高需求。但如何才能让故纸堆中的晦涩文字生动可感,离不开当代视角、现代技术的助力。时下,相关平台上不少清新脱俗的讲述方式获得网友认可。有的用动画讲解三国史事;有的用三维地图直观还原古代战役;有的奔赴实地分析造像演变;有的以人性化视角还原有脾气、会犯错的孔子;有的从经济学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府命运……不再高头讲章、照本宣科,他们在试图获取历史文化真味的同时,寻找传统与现代的交集。他们的尝试说明:没有真正的“冷门题材”,缺的只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大国泱泱,大潮滂滂,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太多跌宕起伏与悲欢离合,积累起蔚为大观的文化宝库。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人,不妨结合自身特长,深耕某个领域。或攫取若干传统元素,营造国风意境,让人感觉到传统的“味儿”;或深入辞章故物,打磨优质讲解,让人折服于文化的“劲儿”。以深浅不一、角度各异的丰富作品,满足差异化需求,定能为更多人洞开古今对话的文化大门。
这正是:文化如海,取裁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