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出土“奥特曼”“机器狗”,是不是听着挺魔幻?这两天,首次展出的三星堆青铜器引发关注。铜器颜值呆萌、工艺逆天、颇具科幻感,网友们感叹,怕不是穿越来的文物吧!上新的不只有三星堆。推出线上直播,邀请观众用“虚拟化身”逛虚拟博物馆;公布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举办云展览、云讲座;用古乐演绎国宝故事的短视频刷屏……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我们把目光对准博物馆。
在传统印象里,博物馆是个颇有距离感和仪式感的地方。人们走进一家博物馆,凝神屏息,静静欣赏展柜里的文物,阅读文字介绍或听讲解员讲解,以此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但现如今,博物馆的展厅早已延伸进公众生活,“到博物馆去”渐成社会新风尚,曾经封存在库房中的文物更是主动向观众张开怀抱。活泼可爱的文物表情包、诙谐幽默的文物说唱、设计精巧的考古盲盒……博物馆文物以各种形式一次次花样“出圈”,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借由丰富载体“飞入寻常百姓家”。百变的玩法、大开的“脑洞”,背后是广大博物馆持续提升魅力、主动走近公众的真诚姿态。
博物馆是集文化、历史、艺术、自然、科技、音乐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多元桥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接待观众7.79亿人次。与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事业相伴随的,是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去年12月,故宫博物院开放销售下一年度的年票,因为抢购者众多,系统一度“崩溃”,不到一天便销售一空。对博物馆愈加浓厚的兴趣、不断增长的热情,折射出公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对优秀的公共服务、文化创意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主题博物馆率先“卷”起来。故宫博物院以多种方式激活“千里江山图”,推出融合科技与美感的数字艺术展;敦煌研究院推出手机小程序,用户可自行设计藻井、瑞兽版“敦煌诗巾”,一键下单就能收到丝巾实物;三星堆博物馆在考古发掘的持续带动下,去年文创销售额同比增加10倍多……融合无限创意和先进技术的创新,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火起来、潮起来,持续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更多人在润物无声中感受文化的滋养和心灵的润泽。
相比于气势恢宏的大中型博物馆,小型博物馆更加聚焦细分领域,在发挥自身特色中提升曝光度和存在感。“抬头看藻井星空,低头览文物展品”,美轮美奂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被列入北京“中轴遇见博物馆”主题打卡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往。青岛啤酒博物馆、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等纷纷推出剧本游,利用馆内互动体验装置,让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了解文物古迹。还要看到,相比已经出圈的大馆、大展,仍有许多博物馆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浩如烟海的典籍珍宝,因各种原因暂时“蒙尘”,亟待唤醒。对此,文博人探索的努力和脚步从未停止。
“博物馆热”背后,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建馆历时10年、上月正式开放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开馆仅10余天馆内就有多处展示物遭到破坏。从新闻照片上看,馆藏不乏刻划痕迹,甚至有人画下爱心图案“表白”,令人痛心。从对“故宫跑”引发走马观花式看展的反思,到“熊孩子”打碎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品上热搜,这些年时有发生的“意外”提醒我们,公众观展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古今对话需要科学规范与引导。希望在不断完善的制度约束和持续的普及宣传下,未来博物馆能多些热度、少些虚火,多些尊重、少些轻慢。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博物馆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文物从方寸展厅走向大千世界,人们从五湖四海涌入一方馆舍,这样古今天人交汇碰撞的美好场景,离不开“馆”与“人”的双向奔赴。当博物馆与公众走得更近,终将汇聚成激发文博活力、涵养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而这也正是“博物馆的力量”的题中之义。
这正是:博纳万古之志,物汇千载之思;馆藏创新创意,激荡澎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