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共享单车成了流动广告牌?清理“牛皮癣”需齐抓共管

徐之    2022-04-25 18:53:59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治理公交站、路灯杆、小区楼道等地方出现的各种非法小广告,一直是各地管理部门比较头疼的问题。如今,不少小广告逐渐改换地点,开始盯上了共享单车。

在各个共享单车停放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总会有一些单车,被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广告纸。驾照销分、住房公积金提取、非法追债……这些五颜六色的小广告,不仅有碍观瞻,难以清理,附带的二维码还容易与取车码混淆。消费者一旦误扫,开锁不成反被导流,带来信息泄露风险。一些二维码还藏污纳垢,传播有悖于法律法规的内容。类似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单车用户的出行体验乃至身心健康,其危害不容小觑。

相较于以往贴在街面、线杆、电杆、楼道墙壁等地的静态传播,如今附着在共享单车上的小广告,呈现出隐蔽性、流动性更强的新特点。比如,共享单车上的小广告多用二维码替代电话号码,不利于管理部门顺藤摸瓜,找出背后主导公司或个人依法进行严惩。比如,共享单车数量多、分布广,在一些热门商圈使用频率较高,给执法部门现场取证加大了难度。与此同时,清理附着在单车上的小广告,需要大量人力,加上有些贴纸粘性强、难铲除,处理时还有可能损坏车身。单车上的小广告不好取证、也难追溯、清理成本还高,这给城市管理出了新难题。

单车上的小广告屡禁不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前的治理手段还存在滞后。无论是职能部门加强属地管理,还是共享单车企业加大自查力度进行集中清理,重点大多是放在广告张贴后再做处理之上。小广告点多、面广、传播快,贴纸也就几秒钟的事。清理广告则需要确定位置、增派人手,进展相对较慢。有执法队员在取证时就发现,被反映有小广告的共享单车,还没等他们来就被人骑走了。两相比较,就能明白为何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广告再隐蔽,最终都需要找地方落地。因此,治理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努力让它们无处容身,另一方面在于尽可能提高它们的落地成本、违法成本。针对车身广告清理难、易残留的问题,有企业通过在车身使用防黏贴涂层、采用镂空设计的车筐、在车筐底盘内增加塑料网格等方式,尽量减少广告可粘贴面积。而在北京、广州等地,或是会同公安等部门实施联合监管,准备与网络监察部门、二维码运营商等单位协调,切断不良信息传播链,或是对违法贴小广告的本地号码直接停机,对屡教不改的张贴人从重处罚。可见,只有针对小广告张贴的不同环节同时发力,不断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监管,相关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根治。

和治理其他社会问题相类似,最大程度压缩小广告的生存空间,最需要的就是各方参与、齐抓共管。当职能部门、共享单车平台开始主动作为,广大单车使用者,以及看到小广告的市民,不妨随手拍下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向平台、执法部门上报。多一双眼睛参与监督,多一份力量参与管理,各方一起努力来提高广告清理效率,将整治小广告行动常态化,我们一定能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清洁、优美、文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这张地球级唱片,由你我它共同演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