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是标志性国家象征。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开启新的篇章。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万余种,大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然而,由于生境破坏、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因素,一些野生植物野外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濒临灭绝,亟待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保护措施。而植物园正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场所。作为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设立的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具备了全国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水平。
与普通的植物园、公园不同,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是植物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迁地保护。而无论是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还是科学传播和园林园艺展示,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物种收集基础上。正因此,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根本特色。此次设立的国家植物园,现有迁地保护植物1.5万种(含种下单元),数量全国领先。今后,国家植物园将继续构建、完善“从种子到种子”的植物保护动态全过程,对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进行有效保护。
从“植物园”升级到“国家植物园”,除了优势资源的整合,国家植物园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也为很多人所看重。近日,笔者探访了国家植物园。从西门走进南园,依次可见木兰类、蔷薇类、壳斗类、合瓣花类等植物类群,仿佛翻开一本讲述植物进化历史的教科书;来到北园的科普馆,活体植物、植物标本、植物科学画等叫人应接不暇,不少孩子正围着研究员发问。不仅仅只是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同时也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植物科普教育、技术培训和健康游憩服务,让全民共爱自然之美、共享自然之美。这是国家植物园的功能所系,也是其魅力所在。
客观地看,近年来虽然我国植物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但有些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除此之外,对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和认识也有待深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建设好国家植物园,我们还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科技支撑、健全管理体制。有关部门也要按照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总思路,“成熟一个、设立一个”,遴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植物园,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形成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推动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国家植物园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有利于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一起努力,我们一定能建设好更多国家植物园,让迷人的植物宝库成为专家学者发挥才智的科学殿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