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当80后、90后、00后,开始立遗嘱

党报评论君    2022-04-07 15:19:30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30岁的快递员小孙,在送餐中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不久后他来到夕阳公益遗嘱服务中心,决心立一份遗嘱;22岁的小简,在ICU病房中看到全身插满管子的姥爷意识不清地躺着,姥爷离去后,他草拟了自己的遗嘱,写明银行卡密码、保单归属等。据《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三十而“立”——在青春壮年之际,预先定立遗嘱。2017年至今,80后立遗嘱人数增长近13倍,90后群体增长近10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从法律意义看,以遗嘱形式明确突然发生意外时财产分配的意向和形式,指明遗产名称和数量、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是每个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民法典规定,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只要不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都可以立遗嘱,充分体现了法律对公民个人权利的尊重、个人财产的保护。无论年老年轻,只要财产来源合法,体现真实意志,遗嘱都具有法律效力。

 

 

一份遗嘱,折射出代际差异。从遗嘱中涉及的财产种类看,80后更关心房产,90后、00后更关心存款,且虚拟财产占比很高。归其原因,作为家庭顶梁柱,中年群体辛苦赚钱买房,为小家换取栖身之所,房产自然成为财产分配的重中之重;而很多年轻人除了日常开销,存钱、投资占据了收入的一大块。在网络空间驰骋的他们,以虚拟账号绑定现实财产,在游戏账号、语音视频中消遣时光,数字遗产成为他们遗嘱中的重要内容,彰显出新的生活方式。

一份遗嘱,照见了社会变迁。从遗嘱内容看,不同年龄段关注的财产种类之别,印刻着世界逐渐走向虚拟化的脚步。自动化办公系统和电子支付平台的一连串“0”和“1”的代码,承载起物理世界的万千内容,搭建起现实生活的百变场景,正是时代发展与技术迭代的注脚。从遗嘱形式看,在“同居共财”的中国传统社会,往往只有作为家主的男性尊长可以在亲族之内支配财产;而当下,建立于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基础上的遗嘱,不再是个别人的专利。一些年轻人在照顾家人的同时,还选择将部分遗产捐赠给社会困难群体,彰显浓浓温情,折射观念之变。

问题在于,年纪轻轻,人生正处于爬坡迈步、加油提速的“黄金时期”,为什么要立遗嘱呢?调查显示,担心突然去世、财产下落不明是重要原因。当人们周转于职场家庭的漩涡,当内卷成为各行各业的感受,当劳累生病不再是新鲜事,当养生保健成为年轻人话题,人们开始提前与衰老死亡这道终极命题相遇。订立遗嘱,与其说是年轻人在考虑如何处置自己的财产,不如说是思考如何让事业和家庭平衡兼顾、让岁月和人生和谐共处。

在古代中国,儒家学者对待死亡命题,既有“事死如事生”的郑重,也有“未知生焉知死”的悬置。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关注于当下的社会与人生,往往将死亡当作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话题,甚至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但毋庸置疑,任何人都无力改变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天灾人祸的意外来临,死亡终究会有来临的一刻。订立遗嘱,正是现代人正视死亡的良好开端。越能凝视死亡的真相,认清死亡的本质,就越能理解生命意义,悟透活着的真谛,增加快乐健康、向阳而生的愿望和动力。

人生如山如河,总有关山难越、险滩难渡;生命如诗如酒,理应诗酒年华、仗剑天涯。必须看到,正视死亡不是轻视生命,恰恰是为了更好活着。八九点的太阳般光芒万丈,在分类遗产、订立遗嘱、为人生做好终极规划的同时,更要完善生命认知,加强健康管理。多运动、多微笑、多社交,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得失,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才是减少意外发生几率的关键所在。

作家木心说: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对待遗嘱的那份郑重,更应该成为编织生活的态度。握紧爱人的手,与岁月和平相守,认清自己的追求,一点点进、一步步走,在未知终点的人生中收获幸福每一天。

这正是:遗嘱只是形式,日子继续前行。生命如诗如酒,笑看风雨天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能源要看储能的“脸色”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新冠抗原自测能取代做核酸?确诊金标准没变

新冠抗原自测能取代做核酸?确诊金标准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