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1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为2000年来最高,全国草原产草量达2000年以来最高,北方荒漠化区大部地表生态持续向好,西南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达2000年以来最高。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介绍,2021年全国水热条件总体好于常年(2000—2020年)和2020年,植被生态质量达2000年来最高,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升。
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8.8,较常年提高7.7%。与2020年相比,2021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高0.4%,其中全国植被覆盖度增加0.6个百分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加0.7克碳/平方米。
从2000—2021年全国总体变化趋势来看,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升高实现了“三级跳”,2012—2021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较2000—2001年、2002—2011年两个阶段平均水平,分别提高15.9%、7.8%,2021年达2000年以来最好。
针对全国森林、草原、农田、荒漠等主要生态系统的气象影响评估显示,2021年生态质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森林生态质量达2000年以来第二高,产草量达2000年以来最高,粮食平均单产达2000年最高,荒漠化地区大部地表生态持续向好。
此外,《公报》还评价了气象条件对三江源、祁连山、东北林区、海河流域、黄土高原、秦岭、武夷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重点湖泊的影响。
评估显示,2000年至2021年,东北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森林和重点湿地服务功能提升;秦岭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覆盖度都高于常年,且2000年至2021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植被生态质量正逐步提升;2000年至2021年,武夷山区水热条件都利于植被生长,水源涵养功能得到提升。
“这表明我国植被生态质量越来越好。”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钱拴分析,2021年,全国有59%以上的区域降水量较常年(2000—2020年均值)和2020年偏多,气温偏高,尤其是我国北方和西部地区降水偏多,为植被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我国实施诸多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促进了涵养水源和保持土壤等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为生态质量指数升高实现“三级跳”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是中国气象局连续第6年发布生态气象公报。
近年来,气象部门不断加强对地表生态质量的气象条件影响评估,在技术模型上不断补充完善。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气象影响评估模型为例,去年仅针对黄土高原、海河流域进行了相关气象影响评估,今年,该模型运用到了全国自然生态系统,运用范围更加广泛。
同时,气象部门更为关注气象条件对植被生态质量动态变化的影响,既关注对2021年全国整体的影响,也关注对2000年至2021年动态变化的影响,实现对生态质量以及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定量影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