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米、黑龙江糯玉米……在中国人的饭桌上,这些来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品牌小有名气,满足着全国各地的需求。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近年来粮食主销区的种粮面积持续下降,主产区粮食供给压力不断增大,全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这三个区域分别有哪些?如何实现保面积、保产量的要求?海妹采访了有关专家。
主产区长期承担重任
您知道吗?南方地区也曾是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方14个省份中就有超半数为粮食净调出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地区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粮食播种面积开始呈现“南减北平”。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何秀荣告诉海妹,粮食生产是主要依靠土地规模的产业。南方地区虽然土地生产率较高,但人均耕地较少,较难维持家庭生活水平。因此,南方的农户或从事非农产业,或生产高价值的经济作物,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面积逐渐减少。
与此同时,由于农业技术水平提升和农业装备水平改善,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中国粮食增长的重心逐渐由南转北。
进入新世纪,中国施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依据各省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总体特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的差异和粮食生产的历史传统等,将31个省(区、市)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
三大功能区分别有哪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蒋和平向海妹介绍,目前,全国共有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产销平衡区。其中,粮食主产区的地理、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保证自给的同时还能大量调出商品粮,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主销区经济相对发达,但人多地少,粮食产量和需求缺口较大,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产销平衡区对全国粮食产量贡献有限,但基本能保持自给自足,包括山西、宁夏、青海、甘肃、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广西、陕西和新疆。
连年丰收,但产能仍有差异
13657亿斤!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不过,粮食总产量稳步提升的同时,各地区的粮食产能仍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低的问题仍较突出。比如,2021年,广东省粮食总产量达1279.9万吨,而其总人口超1.2亿,人均粮食产量不足100公斤。福建省粮食年产量约500万吨,但粮食总消费量超2100万吨,产销缺口达1600多万吨,粮食自给率仅23%左右。
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为啥不高?蒋和平分析,由于城镇化步伐加快,主销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出现“撂地荒”,有效粮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削减。同时,种植经济作物比种粮收益更高,主销区“非粮化”的种植面积因此逐年扩大。
为了补充粮食缺口,主销区须从主产区调入粮食,然而承担着较大粮食输出压力的主产区却出现了资源消耗问题。比如作为中国主要农耕区之一的华北平原,就因长期超采地下水而形成了大漏斗区。此外,部分产粮大县“高产穷县”的状况也有待改善。
保障在1万亿斤以上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今后,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
如何达成这一目的?专家认为,一方面,三大区域要保证耕地面积。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奖励、科技手段等,让种粮有收益。
海妹梳理发现,最近,中央财政下达了200亿元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稳定农民收入。耕地建设方面,部分主销区已出台有关举措。比如,《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0年)》明确了全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具体目标。广东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对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作出部署。农业农村部日前明确,到今年底,确保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
专家同时建议,要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就要保障农业生产者种粮“有钱赚”。对此,可以通过选择优质粮食品种实现高产优价;培育粮食生产经营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借助良种、良方、良技综合配套和打造粮食品牌等手段,让粮食产业真正有“利”可图。